第435章 教授治校?(2 / 3)

作品:《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

德国是现代大学的发源地,孕育了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柏林大学,也建立了许多现代大学运作产生深远影响的制度,其中就包括‘教授治校’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德国的‘教授治校’制度下,教授数量很少,并且为终身制,教授在大学中的地位很高,权力很大,同时也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在这样的体制下,教授在德国的高校建设、科研推进、技术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教授治校’在华夏也是有过实践,最早见于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旨在全体教授通过选出的评议会参与学校章制的议定与决策。20年代中期,因应政局的动荡,各高校呼吁建立‘教授治校’制度,以抵拒政治势力的入侵。只是随着北洋时代结束,当时金陵国民政府对教育界采取收束政策,本来不属于教育系统的清华由国民接受,借‘改隶废董’风波的机缘,不仅原来并未实行的‘教授治校’逆势得到制度章程层面的确定,而且在梅贻琦的接掌下成为教育界‘教授治校’的典范,与蒋梦麟再度入主后和国民政府同调变成‘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北大形成鲜明对比。

但是在共和国建立后,便对教育界进行了统一。

刘韬点点头道:“是的,国家正在进行改革开放,教育方面也在进行改革。鹏城的南方科技大学由香江的霍英東先生捐赠建立,施行的是‘校董治校’。重建‘西南联大’,国家也给予巨大支持,将‘西南联大’作为高等教育的改革试点单位,用于探索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

“教育是国家大事,不适合大面积铺开,免得引起教育方面的混乱,影响国家发展,而选择‘西南联大’作为改革试点单位,那么就只是一个点,可以让大家看清楚,有问题也不会影响全国。”刘韬介绍着,“当然,杨教授你在欧美经常走动,应该也知道,德国的‘教授治校’因为体制严格,在今天也出现了明显的弊端,甚至到了不得不改革的阶段,所以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

在德国,教授作为‘学术人物’的代表,其地位之高自然无需赘言。德国大学的教授普遍是终身制,直到这位教授退休了,才由其他教授继任。

不仅如此,这些教授可以享受优厚的待遇,享受很高的社会地位,处于德国高等教育体制的顶端,甚至享有“终身制国家公务员”的地位,高校不得随意解聘教授。教授组成高校的评议会、理事会或学术评议会,行使学校的决策权,包括学校校长的选拔都是由教授组成的这些机构来执行。

作为德国高校教学、科研的核心力量,教授的主要职责既组织教学,也包括科研活动。教授通常是德国某一学科领域唯一的讲座持有者,统领整个院系的研究方向,负责筹集经费、指导博士生甚至还需要承担聘用教学和科研人员的职责。至于大学教学、科研体系中的其他人包括讲师、助教、学生、非科研人员等都必须接受教授的领导,协同完成学校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