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9章来使(3 / 4)
作品:《北雄》凡有助于工商之事,朕都可诏令各道施行。”
臣下们很激动,嗯,没那么夸张,这几年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皇帝治政态度非常开明,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以儒治国,以农为本,工商并用已然成为大唐的基本国策。
今日殿上这个说法只是更为明确,想让各个衙署通力合作,进行进一步的改革罢了。
至于细节之处,还是皇帝的一贯做法,先给大家吹吹风,给大家留出很大的余地和发挥的空间,实际上心里估计已经有了些主意。
之后就是让他们各陈己见,有好的主意便会采纳,给出的条陈有所错漏也不怕,也就是搁置一边,不来理睬而已,不用害怕被追究罪责。
皇帝之前处理国政多数是这个流程,臣下们心里有数,自然也就不会认为皇帝总是一拍脑门一会一个主意。
这用后来人眼光来看,其实就是一次全面的工业会议,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前奏。
按照后来人总结出来的历史规律,优点和缺陷都十分明显。
优点就不用说了,文明的进步最根本的是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是什么?工业和农业就是生产力的主体,商业就是润滑剂。
以当世的情况来看,中原文明已经初步具备了向更高阶段冲刺的条件,文化认同度高,比如文字,语言,以及国家层面上的统一等等,以此为前提,能调动的国家资源就极为庞大。
再加上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集权,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言,都属于极为有利的条件。
缺点也极为明显,当世这种封建王权下的小农经济,在土地兼并并不严重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工业改革。
还有就是中原文明的核心,是从春秋战国,乃至于秦汉时期形成的哲学思辨体系,工商是被压制的阶层。
无论从文明层面,还是从现实角度来说,像后来那样轰轰烈烈的工业改革是不可能在此时实现的。
所以臣下们才会形成以儒治国,以农为本,以工商为用的认知,但这在当世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已经属于非常开明的思想了。
…………
等群臣退下,李破又在殿上溜达开了。
有很多话都没跟臣下们提起,也没办法说的很清楚,众人皆醉我独醒?说不定醒着的那个才是喝多了。
开通海路之后,迎来的是一个新的局面,中原王朝必然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整个大陆,甚至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