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二十八座山(5 / 5)
作品:《少姝的山水》“这有什么好恍惚纠结的,大荒之山,自然是无处稽考了啊,然而,少婵姐姐与你说得并非全无道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古来便是以天象与地形相匹配的。”子献指指墙上挂着的伏羲“河图”,言辞凿凿,“虽说大禹当年治水用的黄河水情图,并非这龙马所负之星河“河图”,但两张河图却都出自于黄河,有种说法是大禹所用之图与《山海经》成书有所关联,而他治水当中必定要观测天象的,地上黄河对应天上银河,如此说来,两张“河图”也当是同根同源,一脉相传的。”
(“在天成象”句:出自《周易 系辞 上》。)
“一部《山海经》,叫你们从地上读到了天上去,一家之言,倒也独辟蹊径,”他们说得热络,少妍听得入心,不由接着问道,“太行属古冀州,既然大禹治水导山对应了二十八宿,那么太行该是应了哪一宿呢?”
“应是女宿,”子猷掐指推算即答,又特别冲少姝挤挤眼,“须知,匏瓜星亦属女宿之星官呦。”
少姝点点头:“所谓分星,分野,九州大小郡邑,也是以二十八宿为经,以五星为纬,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想来大禹治水之时,确有天地相应的考量,才终有随山浚川,四海会同。”
(分星,分野:指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是古人所建立的天地关系的一种,在这个关系范畴下可以研究天文,也可以研究地理,相应地,就天文来说,被称为分星;就地理来说,则被称为分野。)
子献又道:“按分野之说,参宿为晋星,然界休一邑之地,不足分星一度,故称在参井之野,或列于觜参之次,无从确指。”
(介休的星野所在:参考自民国及清代《介休县志》,所言参、井皆为星宿,可见分野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了古代社会的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