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争嫡(2 / 2)

作品:《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陛下长乐无极——”

后元四年,冬。

冬日的第一天,天子以及陈氏就给了天下人一个巨大的惊喜。

“纸”的问世代表着诸华诸夏文明正式进入到了一个更加深远的层次,他朝前方迈进了一大步,从此,诸华诸夏告别了使用竹简的时期。

当然了,如今的华夏大地还不能够告别绢帛这个东西,因为在贵族阶层看来,某些较为“重要”或者某些较为“尊贵”的东西还是要以“绢帛”来承载。

比如“圣旨”。

华夏从正式进入到封建时代,一直到封建时代结束,“圣旨”都是以绢帛为承载的。

这象征着“身份”与“地位”。

毕竟在华夏的某个阶段,绢帛曾经成为过“货币”,或者说在一定的特定时期之下,绢帛依旧可以当做货币使用。

比如明朝后期。

在“宝钞”的信用体系崩溃了之后,有些时候皇帝赏赐臣子也会羞于脸面而不愿意赏赐“宝钞”,反而是赏赐“布匹”,这些出自宫中的绢帛布匹,便是可以当做货币使用。

当然——除非是脑子缺根筋,也缺了几个心眼的臣子之外,没有人会真的将皇帝赏赐的绢帛卖出去。

其一,这是大不敬之罪。

其二,这乃御赐之物,留着将来给自己的孩子做嫁妆亦或者彩礼都是十分珍贵的东西,有了此物子女在成婚时候的脸面也会多上几分。

在纸张的消息传出的时候,人们恍然惊讶的发现,在京都之中成立了一个新的地方,专门制作纸张。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纸张的制作方法也被传了出来。

起初人们并不敢轻易的尝试学习,毕竟这纸张的制造方法是属于天子和陈氏的,直到后来有个商人贼胆包天,真的去试了试制造纸张后,所有人才放下心来。

就如同瓷器由“官窑”制造以及“民窑”制造一样,纸张也同样如此。

官方制造出品的“君子筏”、“浣花筏”两种纸张的质量较之民间产出的那些好了不知道多少,看起来平正,而颜色却并没有民间制造的那种看起来那么泛黄。

至于宫中特用的“天子筏”,有些人曾经有幸见过那么一两张。

据说天子筏洁白如玉,柔软而又轻薄。

在这商人制造出来纸张开始贩卖的时候,陈氏站了出来,却并不是众人所想的那样是来斥责这人的,反而是对这人多加鼓励。

陈氏之人甚至言说,此物已经请示过天子,民间商人等也可以制造。

但是,纸张的价格不允许太贵。

这个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铜钱,称之为“文”,但使用的铜钱却并不是一种,各地封国中使用的银钱和大汉所掌控的郡县使用的银钱不一样,大汉内部甚至除了官方的铜钱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叫做“邓通钱”的钱币。

这是当今天子开口允许邓通制造的,所以这个时候哪怕天子已经意识到这个事情会对大汉造成很大的影响,他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

毕竟,天子一言,如出九鼎。

君无戏言!

纸张流传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天下,人们的视线从关注儒家、道家与陈氏的论经之争直接转移到了纸张的公用上。

而有些机灵的商家则是请了能工巧匠对纸张进行了再次改造。

此处注意,他的改造并不是让纸张变得更好用、更精细了,反而是变得更加“粗糙”了,当然了,用粗糙换来的则是“便宜”。

这种纸张的造价是原本“书写”用纸张造价的十分之一。

稍微不那么贫困的人家都能够日常所用。

当然,用处也是各不相同。

有些人用它书写东西,毕竟它便宜,有些人则是用它来更衣。

孔府

孔少青一脸阴沉的坐在府内,脸上神情中带着愤怒之色。

“这该如何?”

“现在,天下人恐怕没有时间关注留心我们与陈氏的辩经了!甚至我们根本没有向陈氏发动进攻的机会!天子、众多朝臣自然而然的会替陈氏挡下来这些言语争论!”

而坐在孔少青对面的孔云神色则是带着些许思考,他沉默的低着头,片刻后突然长笑一声。

他的笑声中带着些许恍然大悟以及惊喜。

孔少青迷茫的看着面前的孔云:“父亲,事情都已经这样了,您还在笑?”

孔云像是得了羊癫疯一样,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只是大笑着。

“为何不笑?”

“我们进攻陈氏是为了什么?我们能够确定这一次的胜利么?换句话说,这次进攻陈氏,我们主要是想得到什么呢?”

孔少青微微一愣开口道:“当然是为了试探陈氏啊。”

“看看陈氏是否还如同多年前一样,不可击倒。”

孔云抚摸着自己的胡子,脸颊上带着笑容:“所以我们现在不是已经达到这个目的了么?”

“陈氏若是真有自信的话,为何要做出来这些事情混淆天下人的视线?”

“陈氏有怯战过么?”

“没有。”

“这是陈氏第一次逃避战争,你说是为了什么呢?”

孔少青眼睛猛的发亮:“您的意思是,陈氏如今已经陷入泥潭当中,他们也同样不敢保证能够击败我们,所以才想出来了这个对策?”

“这个利用其他事情混淆视线的计策?”

孔云点头:“除却这个可能性之外,我想不到还有什么别的可能了。”

他有些挥斥方遒的意味了:“辩经已经不再重要,明日让朝堂上我们的人开始为代王造势!”

“帮助代王争嫡,这才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当儒家扶持的王爷成了下一任太子的接班人,甚至更直接了当的成为下一任太子,那么陈氏的所有一切努力都会不攻自破!”

后元四年,冬十一月。

天子诏令,拜贾谊为代王太傅。

这简简单单的一封诏令,却拉开了未来五年时间内的一场没有硝烟、甚至没有声音的战争。

夺嫡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