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三篇小说投给谁?(1 / 2)

作品:《文豪:开局得罪女儿国王

《森林里来的孩子》小说主人公是伐木工的儿子孙长宁,从小在林区长大,热爱自然,具有灵性。

森林是他的乐园,在这里他快乐地长大。

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从燕京来到这片森林的梁老师,被他的笛声吸引。

“偶然出现的笛声使他丢掉了孩子的蒙昧。”

梁老师发现长宁的音乐天赋,此后长宁跟梁老师学习音乐。

在笛声中他们劳动,从劳动中寻找创作灵感。

最终梁老师因疾病离开人世,长宁带着梁老师的愿望,离开森林,去燕京开始他的音乐梦想。

长宁的演出引起教授共鸣,他被曲子深深地吸引。

教授是梁老师的同学,得知这是挚友的得意门生,决定录取长宁。

森林里来的孩子走进音乐学院,成了一名大学生。

……

小说没有一味指责谁。

但你读完小说,能明白人们的苦痛。

他们渴望学习,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林爱民选择这篇小说,最看重它的文学性。

至于反思,也是陈思崇提及,他趁机将其定性罢了。

伤痕要谈,但谈了后要做什么。

要反思!

这才是他的目的。

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能领悟哪些,跟个人阅历和生活环境相关。

“陈组长总结得很好。”

他笑着回应:“我脑海里本来只是有个模糊念头,您让我拨云见日、如梦方醒。”

“好小子!”

陈思崇点点林爱民:“太滑头了!”

“上篇小说的自我评述呢?”

他说出来此的目的。

“差点儿忘了。”

林爱民故意拍拍脑门,从口袋里拿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自我评述。

“你可以永远相信《燕京文艺》。”

陈思崇接过稿子,意味深长道。

“当然!”

林爱民毫不犹豫:“德凝姐和陈组长的情意,我不会忘记。”

“你再等等。”

章徳凝狠狠瞪他一眼。

滑头!

只顾着看三篇稿子,她忘记评述的事情了。

林爱民没有第一时间交出来,也是在观察《燕京文艺》的态度吧。

好在陈思崇组长提醒,否则他们就错过了。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早就在《燕京文艺》刊登了,他们和林爱民必须站一边,不能再首鼠两端。

小说的自我评述就是对施怀仁他们诋毁的最好反击,《燕京文艺》必须表明态度。

她和陈思崇出了屋子,去后者的办公室。

“伤痕提了,但更注重反思,写得很不错!”

看完林爱民对小说的自我评述,其实也是对诋毁文章的反击,陈思崇点了点头:“和《森林里来的孩子》一起,都刊登到下一期。”

“可惜了另外两篇稿子。”

章徳凝心有不甘。

“我们和林爱民一样,需要更多的朋友。”

陈思崇安慰她:“只要我们展现出诚意,他会第一时间选择我们。”

他话里透着唏嘘。

当初主编要刊登《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确冒了一定风险。

想着林爱民有知青英雄的身份,再有《人民日报》的采访,怎么都不可能有问题。

结果这小子采访时,念了艾晴的诗句,让《燕京文艺》措手不及。

《燕京文艺》如今也是如履薄冰,真要退却或者低头,那也有违他们的创刊理念。

只能拼了!

向前!

但在这个过程中,有同伴或者老大哥带头,那就更加妙了。

陈思崇仔细想了想,对章徳凝道:“那篇《灵与肉》,可以投到《人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