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诗相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十五章《长安》(1 / 2)

作品:《诗相

长安,今陕西省省城西安的古称,地处关中平原的中心位置,曾经的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华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相继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以强盛的汉唐为代表,尤其在唐代时,发展成为人类史上最为辉煌的世界性都城。今日的它是大西北门户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古代通往西域、今日通往中亚的重要节点城市,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名城”。长安,就影响力而言,最为辉煌的当属李唐时代,那时的长安海纳百川,盛世的开放包容,大批外国使节与朝拜者、坐商行贾纷至沓来,如王维写的附和诗“万国衣冠拜冕旒”,极其夸张的艺术手法虽有点过,不过可证明长安曾经盛极一时。

曾经有幸出差去过一趟西安,甚是心情澎湃,在千年古都览胜一番,这次的西安之行,是人生首次领略北国人文风光,在紧凑的时间安排中,在正事之余观看了西安钟楼夜景和人气超旺的回民街,夜色灯光下的它让人感觉很美。明代城墙屹立在市中心,唐代特色的建筑、雕像、兵马俑等,浓郁的古城气息随处可见,在朦胧灯光照射的广场中,一群身穿古装的漂亮女生舞动身姿,甚是感觉古城的人文气息浓厚。今日的西安,为了再现千年前大唐的景象,以盛唐文化为背景的大型仿唐建筑群步行街“大唐不夜城”横空出世,一系列仿照唐代的建筑、雕像、步行街,在音乐喷泉和灯光秀的映衬下,加持中国古典舞蹈和各式表演节目,呈现出一番当代的盛唐景象,成为西安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旅游胜地。

长安,作为李唐帝国的首都,高峰时期汇聚的人口高达百万级别,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自然是八方荟萃之地,全国各地的名流纷至沓来,长安水边诸多丽人争相斗艳,暗潮涌动的长安城同时也是名利客们的修罗场。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可以说唐朝是诗的国度,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诞生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诗人,创作出成千上万首优秀的诗篇。文人墨客争相涌入,商旅络绎不绝的的长安,自然会成为文人墨客施展才华的主战场,很多长期客居外地的士族子弟,也喜欢将长安视为故乡,犹如李白“长安不见使人愁”之言。作为唐代第一城的长安,必然是很多诗人创作时使用的名词,犹如东都洛阳和古都金陵(今南京)一样,常出现在诗词中,时光荏苒,很多长安诗篇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有些则传诵甚广并成为耳熟能详的名句。

世界各地,凡是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大城市,必有一条著名的河流或水系,今日依然具有名气的地方,如南京的秦淮河和杭州的西湖,这些地方容易成为美女云集的佳处,好比今日很多大城市的步行街,吸引全国各地美女前来打卡拍照,换作在唐代,则是全国丽人到长安曲江池领略花花世界。盛唐时期的诗圣杜甫,其诗被后世评价为诗史,因此在一般人眼里,作品历来是庄重严肃的,他在长安见识了杨贵妃恩宠后杨家兄妹春游曲江的盛大场景,于是赋诗《丽人行》记录下来告诉世人,长安水边曾经聚集了很多美丽的女子,在这首诗的开篇中,着重作诗记事的杜甫罕见的从描写女性姿态入手,描绘的恰到好处,甚是值得分享。

《丽人行节选》

(唐)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这首《丽人行》是作者在长安见到达官贵人骄奢场景后的感触之作,其篇幅较长,上面所呈现是诗的开篇四句,大意是说在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人声鼎沸的长安城曲池汇聚了很多美女,姿态浓艳神情高远,淑女风真实自然,肌肤丰润细腻胖瘦适中身材匀称。相传唐代的女人以胖为美,还以杨贵妃为例用以证实唐代人的这种审美观,然而从杜甫“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看来,唐代人的审美和现代人似乎并无二致,说唐代人以胖为美极有可能是断章取义而成的误传,应该与现代人多喜欢微胖是一致的审美。人的审美情趣是人性的一个维度,具有永恒性,无关古今中外,不分年幼老少,对美女的欣赏更是大部分男性的乐事,甚至很多对自己身材容貌缺乏自信的女生也说喜欢欣赏美女,常言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瘦瘦的,自然就有人喜欢胖胖的,不过大部分人都应该趋向中庸之道,喜欢骨肉匀称胖瘦适中的,犹如杜甫所言的“肌理细腻骨肉匀”。

关于女人姿态美的篇章,天花板级别应属陈思王曹植的《洛神赋》,采用诗句形式描写女人的佳句中,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也颇为值得欣赏,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和北宋词人晏殊的词,皆有不错的勾勒。杜甫的这句“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在倾情于“女色”的文人眼中,尚属小巫见大巫,就个人对女人美的倾向来看,杜甫的描写是符合绝大多数人审美的。欣赏女色对男性来讲,不仅仅是天性这么简单,更是促进他们迸发情思的催化剂,犹如经常混迹于秦楼楚馆的诗人杜牧和词人柳永,都是细察女色的文学家,方能创作出多篇以女人为主题的经典诗词。喜好女色,连杜甫被誉为诗圣这样的人都不例外,更遑论史上有名的善男信女了,中年时期才得以进士及第的孟郊,拿到仕途入场券兴奋不已,将会被授予官职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于是赋诗《登科后》,写到他脑海里幻想的是一日看尽长安城的花,在文化人的心里一直盛传女人如花这个说辞。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从题目可知,这首诗是孟郊中举后的作品,朗读下来可以知道,无比欢快的的心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无疑是他人生中最为快意的时刻,好比莘莘学子金榜题名时,成为人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刻。今日的高考及公务员考试可以说是科举制度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变体,尽管它们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难度及竞争残酷度,根本无法与科举取士考试相提并论,因此登科是异常艰难的事情。孟郊四十六岁才得中,历史上很多文人终生未能中举,可见登科后,人将会是如何的春风得意。当年参加高考还算顺利,尽管只是获得普通本科大学的录取资格,不过就当时对社会无知的心态来看,的确算是人生中最为快意的一刻,可以理解到孟郊登科后的喜悦心情,也能明白莘莘学子们考上大学,乃有甚者备考多年方取得公务员资格的成就感。

诗前两句,作者将过去失意落魄的处境和登科后得意的心境进行对比,突出一朝成功后狂喜之情,俗话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或许正是此等心境。后两句讲述他登科后春风得意的举动,骑马狂奔一天赏尽长安城的花,这里当然是夸张的写作手法,凸显作者极度欢快的心情,此时的孟郊想必觉得一切都无限美好。说到春风得意马蹄疾,犹记得2003年,默默无闻的小镇上竟有学子成为省高考状元,于是在镇上的街道展开骑马游街活动,甚是热闹非凡轰动全镇,想必孟郊的这首诗很合衬这位高考状元骑马游街的心境,不过遗憾的是,听闻他的发展与高考状元这个光环不衬。春风得意是人生少有的喜事,文学史上也极少有孟郊般的人生快意佳作,明快畅达而有别韵律的表达,活灵活现的描述中举的得意心态,人生总会有春风得意之时,成功后洋洋得意,进而展望前程的踌躇满志,那时再品读孟郊的这首诗,别有一番风味。此诗一经发表便备受赞许,春风得意一词更是风靡出圈,成为人们很是熟悉的成语,用以形容人成功后的得意情态。

值得令人寻味的是,有人理解“一日看尽长安花”理解成作者尽情欣赏长安城的美女,在春风得意之时,想必没人会骑着马去花店欣赏各式各样的花,而女人则不一样,成功后的男人,想必对女人的态度和看法发生逆转性变化,至于孟郊所说的长安花是怎么样的女人,就要任凭读者去遐想了。这句诗也衍生出一个常见的成语走马观花,其表意应是指一日内看完长安的花,而它今日的寓意带有贬义,指了解事物粗浅未细心认真,与孟郊诗句所传达的寓意相去甚远的。

这首诗广为流传之后,春风得意被用来形容人在取得重大成功后的精神状态,当前国内最为广泛的考试选才方式莫过于高考,高考放榜的日子,自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的学子们想必是春风得意。阅世加深后,发觉高考压根不值一提,对比孟郊的登科,现在的高考也大致相当于古时代的秀才级别考试,当然这个秀才测试,对于进入这个门槛的底层人来说,算是春风得意的喜事,毕竟有了这个资格,才有机会进入下一轮的精彩角逐和社会竞争。孟郊的登科,更确切的说是通过官员选拔考试,是当时中央政府主持的进士科,它是自隋明帝杨广开设之后,经唐文帝李世民将此制度延续并发展规范下来的取士方式。发展至孟郊所处的中唐时期,尽管科举仍有其不规范之处,甚至有可提前确定人选名次的操作空间,凡能登科及第,其才华及文化水准是毋庸置疑,体现孟郊才华的另一首诗《游子吟》,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提及这首诗不得不及在中国施行一千多的的科举制度,它虽然目前名义上已经取消,但是它的影子无处不在,对中国考试选才方式具有深远影响,乃至世界各国多有借鉴学习,我们当前的各类分科考试,不排除有科举制度的影子存在。古典中国时期,素有学而优则仕的读书理念,读书人的终极目标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所谓登科就是进士及第,经过吏部复试授予官职,相当于通过国家组织部考核,可以去地方做县官及中央政府任职,起步级别可相当于今日县处级官员,故古人们到花甲之年还不忘参加科举,是当代公务员(相当于古典时期的胥吏,衙役等)可望不可及的高度,所以古代读书人为了登科,至花甲之年仍不忘挑灯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