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古代三大改革家(2 / 3)

作品:《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徐阶:张居正确实聪明好学,要不然老夫也不会重点培养他。

对于张居正的聪明程度,就他都大为惊叹,不愧有神童之名。

他让张居正去学习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张居正总能在短短时间就熟背下来,并能领悟每一条典章制度背后的用意。

夏言:严嵩这个无耻小人,竞争不过老夫就在背后捅刀子,实在是可恶。

他为了夺得首辅之位,对严嵩可谓是千防万防,不给对手一丁点机会。

可没想到他打败了对手,最后却被对手诬陷,导致自己含冤而死。

不过既然他现在已经知道了,那就不可能再给严嵩丝毫机会。

张居正回想起进入翰林院时,正好赶上了内阁斗争。

夏言和严嵩两个内阁大学士为了首辅之位,两人斗得死去活来。

最后严嵩更是通过进献谗言,干掉了已经夺得首辅位置的夏言。

连内阁都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官员了。

由此可见,当时朝廷的政治腐败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张居正被提拔为翰林院编修。”

“期间他走访官员并考察地方民情,勤于处理分析政务,同时受到大学士徐阶等人的赏识。”

“并于同年撰写《论时政疏》,首次提出政治改革包括抑制宗藩、整顿财政、整肃吏治、修缮边备等主张,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

“但《论时政疏》并未引起嘉靖皇帝的重视,此后张居正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再没有上过一次奏疏。”

嘉靖:朕之所以不重视《论时政疏》,是因为张居正提出的改革主张不合时宜,一个不小心就会引起天下大乱。

不管是宗藩问题,还是财政问题,或者是吏治问题,又或是边备问题,他自然看得一清二楚。

这些无一不是关乎大明江山社稷的重大问题,但他不敢轻举妄动。

张居正的主张虽好,但没有可操作性,非常容易引得朝野震荡。

张居正:在我知道上的奏疏没有引起嘉靖皇帝重视时,我就知道改革的时机还不成熟,还需要静待时机。

他当时上奏《论时政疏》阐明改革的主张,是希望可以获得嘉靖皇帝的重用。

可无奈的是,嘉靖皇帝一点都没有兴趣,而是束之高阁。

“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张居正的妻子顾氏去世。”

“同时张居正的恩师徐阶遭受内阁首辅严嵩排挤,而他自己在官场也非常失意。”

“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张居正因病请假离开京师回到故乡。”

“告病还乡的三年时间里,张居正开始修身养性,游山玩水。”

“这期间张居正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使他发现了“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的问题。”

“这一切不禁使他恻然心动,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

张居正:我虽然很想施展心中的抱负,改革大明面临的弊病,可奈何没有这样的机会。

他在朝堂上一直有恩师徐阶作为靠山,两人是一荣俱荣的关系。

恩师徐阶遭到内阁首辅严嵩的排挤打压,他作为恩师的门生,官途自然不会好。

眼看没有得到重用的机会,他索性请病假回老家等待时机。

他在老家三年也并非什么事都没有干,而是到处走访,观察民生。

也正是通过三年的走访观察,他深刻明白了老百姓所面临的困境。

土地兼并的问题已经越发严重,很多老百姓被迫失去土地。

要是再不解决这个难题,大明的局势越发艰难,很可能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回到翰林院,但只被朝廷封了个小官职。”

“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徐阶兼任吏部尚书,让张居正负责国子监司业的工作,可以参与朝廷决策和主导社会舆论。”

“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张居正经过徐阶引荐成为裕王府讲官,趁机结识交好李芳等太监。”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嘉靖去世。”

“徐阶起草遗诏并引张居正与之共谋,不久张居正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

各朝古人听到这里,知道张居正要起飞了,仕途从此畅通无阻。

张居正的恩师徐阶在朝廷上站稳了脚跟,任职最重要的礼部尚书,专门负责官员任用一事。

张居正作为徐阶的门生,自然会得到徐阶的重用。

各朝的官员看得羡慕无比,他们也希望有一个恩师能够提拔重用自己。

看看张居正的恩师多么尽职尽责,有什么好处时刻不会忘记自己的门生。

先是给张居正谋一个国子监的职位,让他可以借此结交众多人脉,为日后的政治生涯铺路。

随后又把张居正引荐给裕王,也就是日后的皇帝,让他提前在未来皇帝面前混个脸熟。

最后起草遗诏还要拉来张居正,晋升他为礼部侍郎。

就问这样尽心尽力的恩师,谁不想要?

“1567年,隆庆元年,张居正以裕王府旧臣的身份,晋升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

“隆庆元年的内阁大学士一共有六人,有三人因为才学政绩平庸而提前告老还乡,于是剩下的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逐渐成为内阁的核心。”

“同年四月,张居正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他也终于在暗暗的较量中占据上风。”

“1568年,隆庆二年,也就是张居正进入内阁的第二年,徐阶因诸儿子违法乱纪被迫致仕,而其政敌高拱上台成为内阁首辅。”

“张居正在首辅高拱的支持下管理军备边防事务,他推荐徐阶的门生戚继光主办练兵,使得东南倭寇外患平息,且边境贸易得以发展。”

徐阶:有一个坑爹的儿子,真是让人不省心。

这让他不得不怀疑此事有严嵩在里面掺和,就是为了借此扳倒他。

他心里非常清楚,严嵩觊觎首辅的位置很久了,总是想方设法也要把他弄下台。

张居正:老师一走,我就要独自面对高拱的排挤。

高拱把恩师排挤走后,下一个要排挤的人就是他。

而高拱之所以让他负责军备边防事务,就是想让他犯错,然后好借此把他赶出内阁,然后一人独揽大权。

此时的大明军备边防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之前一直都没有人可以解决。

而高拱为了把他排挤出去,把军备边防这个烫手山芋丢给他。

不过还好,他没有让高拱的阴谋诡计得逞。

别人不知道,他还是知道恩师的门生戚继光有两把刷子的。

于是他推荐戚继光去平定倭寇外患,好在戚继光没有让他失望。

“1570年,隆庆四年,鞑(da)靼(da)首领进攻大同,并企图称帝。”

“而鞑靼首领的孙子带着十多人请求归附明朝,张居正鉴于此事涉及两国外交。”

“于是致信宣大总督王崇古,要求将鞑靼首领孙子归附明朝的事情详细告知。”

“原来是祖孙两人都爱上一个小女子而心中结怨,这才上演一出失恋青年离家投汉的一幕。”

“于是张居正再次致信宣大总督王崇古,要求其妥善安置鞑靼首领的孙子,派人通报鞑靼首领后,张居正指示王祟古等人上奏皇上接纳投降。”

“朝中很多大臣极力反对,认为敌情叵测,果然鞑靼首领的骑兵如黑云压城来到北方边境。”

“宣大总督王崇古早在张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战事准备,并以其孙子要挟,鞑靼首领终于被迫妥协。”

“张居正顺水推舟答应鞑靼首领的请求,把其孙子礼送回乡,鞑靼首领则把大明叛臣绑送给大明朝廷。”

“鞑靼首领的孙子穿着大明皇帝官赐的大红丝袍回鞑靼帐幕,鞑靼首领见到非常感动,表示以后不再侵犯大同,并决定请求封贡互市,和大明友好相处。”

“由于在这件事情中张居正居功甚伟,被封为吏部尚书,兼任太子太傅。”

“1571年,隆庆五年,张居正和首辅高拱成功劝说皇帝封鞑靼首领为顺义王,并在沿边三镇开设马市与鞑靼贸易。”

“北部边防的巩固使张居正可以把注意转向国内问题,张居正向皇帝上奏三篇奏章,其中初步提出改革的总体思路。”

张居正:说起来,我还要感谢鞑靼首领闹这么一出,要不然我还捞不到这么亮眼的政绩。

他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又要时刻面临着高拱的暗算,就需要尽快晋升获得权势。

可想要更上一层楼,需要有亮眼的政绩。

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鞑靼首领恰到好处的给了他绝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