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可以列入西班牙教科书的作品(1 / 3)

作品:《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

董燕生教授打开最后一篇《不朽的逃亡者》,这名字,有点意思啊。

心头也有一丝小小的担忧,毕竟是文化交流团,还是要夸夸西班牙。

[序

“太平洋是谁最先发现的?”是费雷·奥维多这位欧洲人,站在欧洲大陆书写《西印度通史》中将这个问题拿出讨论。实际在公元前若干世纪之前,华夏人远航到霓虹岛时,就已见识过太平洋的浩渺,甚至波利尼西亚人和美洲西部的印第安人也早有认识。为“太平洋”命名的是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可第一个看见太平洋的欧洲人并不是他,而是另一位来自西班牙的逃亡者先于他目睹了这片海洋……]

序言看完,心中的忧虑消失。董燕生的兴趣更加浓烈,以他对西班牙历史的了解,还真不知道这位逃亡者是谁。

“是传记,还是传奇?”董燕生有点小疑惑。前者更贴近历史,后者那肯定怎么传奇怎么来。

故事的开始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返航,带回来数不尽的奇珍异宝,还有奇特动物。

“新大陆上有数不清的金矿”、“普通铁铲轻轻拨拉几下就能挖出来”、“更靠南的地方是黄金国”、“西班牙的铅都比黄金值钱”。

哥伦布一顿忽悠,让西班牙帝国的国王心痒痒,准备更大更多的船,去寻找黄金之国。

别看哥伦布是意大利人,但三次航海都是由西班牙帝国皇室资助,这点董燕生清楚。

“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地理大发现时代人们的疯狂啊,天才作家,当真是有天才的地方。”董燕生心里夸奖。

编造的黄金之国,让整个西班牙彻底疯狂。为了利益的名门望族也加入,还有冒险者、强盗、通缉犯等人渣们倾巢而出。他们都想加入这一支航海队。

里用一个表情来形容“伊斯帕尼奥拉岛总督惊恐万分”,因为出海又一无所获,再度返回的人渣们把海岛弄得一团糟。

全文一万五千字左右,哪怕董燕生很认真看,没过多久也看完了。

看完的反应,怅然若失,董燕生为主角巴尔沃亚“叹息”。

但又达不到惋惜的地步,书中巴尔沃亚把一個地区弄得财政破产。一开始他就欠了一屁股债,为躲债才藏到木箱里上船。人物也不是个好人。

可巴尔沃亚又展现出一个探险家的优秀品质,才能完成壮举!

“看到什么精彩的内容了吗?”陈教授见老友表情复杂,他好奇的问。

“巴尔沃亚……人类的伟大啊。”董燕生改口,因为他感受到了短篇想要传达的东西。

他说,“对这篇文,我没办法下定论。你对西班牙历史更了解,你看看。”

什么文章没法下定论?陈教授脑中遐想万千。

陈教授擦了擦老花镜,用他的电脑打开邮箱时,听到老友评价,“我认为这篇文的质量看可以写进西班牙的教科书。”

你是在开玩笑吗?陈教授差点脱口而出,可转念一想,《少年中国说》同样是顾陆所写,也是能上教科书的水准。

还不满十七岁的顾陆,能牛逼到这个地步吗?

比双池的《致费德里科》还要好?

抱着两个疑惑,陈教授看起逃亡者的故事。

“这点没问题。”“这个地方也符合历史。”“好真实又残酷的描写:他们根据他的建议,向巴拿马地峡的达连驶去,在那里,他们照例先对土著人进行血腥屠杀。”“也不是胡写,西班牙征服者一手奴役一手屠杀,惯用手段。”……

边看边发表看法,主要就是研究西班牙历史的陈教授,他看到的更多。

率领百多名西班牙人和一千多名印第安土著,巴尔沃亚穿越了丘库纳克山脉,途中死伤颇多,但依旧达到了那个高耸的山丘。

那是1513年9月25日。

[他望着大海和天空的交界处,内心满是骄傲和幸福,他被这样一种意念陶醉了:他的双眼是第一双映出无垠的蓝色大海的欧洲人的双眼。]

至此人类发现了这星球上的最后一片海洋。

若是《不朽的逃亡者》写到此处就停止了,那么他只是非常优秀的文。

但如果加上后续“黄金和珍珠”“诸神难得佑助”“死亡”三节。

陈教授也赞同老友的看法,这篇文是能上西班牙教科书的水准。

因为巴尔沃亚是被历史和时势创造的英雄。

他为什么要一意孤行的穿行密林,因为他前面叛乱的行为,被西班牙帝国知晓等待他的命运似乎是被送上绞刑架。

能拯救自己的方法只有一个,在法官到达之前,发现另一个海洋,发现新的俄斐。

俄斐是圣经里盛产黄金的地方。

西班牙“征服者的时代”,满世界跑,没有巴尔沃亚也会有其他人完成这个壮举。

但又因为巴尔沃亚的胆量,让这个时代选中了他。

巴尔沃亚还是死在了带领西班牙舰队来的新任总督手上。历史的车轮,糅合了政治、野心、民众和环境,谁也无法阻挡。

可总有人,用巨大的胆量和充足的手腕,外加一点运气,让车轮产生偏移。

如果皮萨罗晚一些对巴尔沃亚动手,让后者进行第二次逃亡,还真有可能发现黄金之国秘鲁!

可历史没有如果,所以是皮萨罗找到秘鲁,成为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殖民者和侵略者之一。

董燕生教授怅然若失的原因就有一部分是这个,历史没有如果,巴尔沃亚没有如果。

这种宏大而又沉重的感受,就是后续三节烘托出来的。

放下鼠标,取下老花镜,陈教授看着董燕生。

两人都从对方的目光中,看见了十足的震撼。

一个普通的文化交流团,搬出《不朽的逃亡者》这档次的文章,至于吗?

不至于吧!

你这夸张了啊小同学!

“没想到交流团里最年轻的作家,才是最大的王牌。”董燕生说,“评价一下吧。”

“非常独特的创作手法,历史和文学的完美结合。”陈教授评价,“就我初看,历史脉络完全没问题。他是截取了一段历史,然后虚构当事人的内心以及对话。虚实结合,和普通的传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