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迎送一宵中(1 / 3)

作品:《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对李世民来说,那不夜长安之景看过便再难忘。

偶尔他还会梦到那个繁华的街头,于其中流连忘返。

虽看不真切,但那繁华街景与言笑晏晏的人们,已足矣令他对后世倍加向往。

而如今入目之所及,繁华与欢庆的氛围,较之那不夜长安之景,远胜十倍犹不止。

长孙皇后第一次见到如此景象,犹不敢信的反问:

“这便是千年后的长安?“

她看到了光幕上一旁的字体注解:【除夕夜西安庆典】

此时西安,后世唤名长安,长孙皇后记得二郎是和自己说过的,更是长嗟短叹过后世之繁华。

彼时心中虽信但并无具体概念,此时亲眼看到才知二郎所说非虚。

只是二郎明明看过,此时怎么比她还要激动?

不过此时也不仅仅是李世民,似乎时时都在养精蓄锐的房玄龄,似是对任何事都浑不在意的长孙无忌,此时皆目不转睛。

就连阎氏兄弟此时也停了笔,仔仔细细看着这幅图景,希望能将其死死拓印到脑海里。

没办法,其中景色太过繁杂,画面转动的太过迅速,画之根本不及。

反倒是努力将其记住,随后努力还原出来诉之丹青,还有一点可能。

不过画面上飞速转动的景色还远远没完,着唐风盛装的男女嬉笑游玩互相庆贺,旁边同时还有一个慷慨激昂的声音在吟诵: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开城门,迎宾!】

甘露殿众人顿时将目光聚到了李世民身上。

这位帝王善征战,能治国,闲暇时更是会醉心于练字作诗,涉猎颇广。

而这声势浑足的“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两句,与陛下前几年元旦时亲笔所写的诗词中最末两句一模一样,而其中意思也再清楚不过。

即便历经千年,即便更名,此城依然还记得这位缔唐之人,以陛下诗词作开幕之语。

不过目不暇接的内容也让众文武顾不上惊叹了。

崭新的城门轰然洞开,光幕上内容飞速推进随后又高高拉起,呈现的是一个让贞观众人一时间分不清其中有多少年岁差距的城池。

画面的中心是一个不似真人,而以墨笔勾勒填色的着罩袍之少年,举杯邀华城而长笑:

【风流耀千载,文采夸世界。

星河轮转,君且看今日长安!】

长安?长安!长安!

短短两字之名,浮光掠影一城,恍惚间却仿佛成了古今之间的纽带,令甘露殿中众人牵肠挂肚。

今日长安该是什么样的?

百般盛舞庆余岁,一夜尽作鱼龙舞。

千树银花皆怒放,通宵达旦妆长安。

一個着罩衫,头戴硬脚幞头的墨画人与佛塔等高,怀抱琵琶纵情而弹唱。

地上那些身着更华丽唐装的人们欢笑高歌,与其相和吟诵。

而那墨画人与后世人一同高声诵唱的内容,他们虽未曾读过,但却隐隐又有一种奇怪的熟悉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

海上生明月,天涯……】

墨画人的声音慷慨激昂,豪情似滔滔大江。

后世人的合诵不疾不徐,间隙有意气风发。

贞观文武对着光幕上出现的字幕尝试着一起吟诵这些文采满溢之诗词,心中虽有所感,但好似总有一层窗户纸捅之不破,直至诵至: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贞观文武这下如何不明白其中意思?

房玄龄低声自语:

“虽距千年,同观一月,沧海桑田易更迭,华夏明月难变换。”

每次诗词旁也皆有注解,故而对其出处都也清楚,此时念诵下,虽与那李白亦有数十年光阴阻隔,但靠着这几首诗词,众人谁还能不明白,后世创此景乃是欲拟古今同庆!

后辈即便是过年,也不忘与他们这些祖先一起贺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