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乾隆御赐(2 / 3)

作品:《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崔立愣了愣,骤然泄气:除了青海和XZ,现在哪里还有密宗庙?

换句话说:和满清皇室没一毛钱的关系……

看出李定安可能有事,他没敢耽搁:“李老师,能不能帮我看看这一件?”

李定安点点头,跟着他到了另一座立架前:一尊珐琅彩的莲座,高有十五六公分,底座直径近有五厘米,上嵌八角如意宝珠。各绘有彩丝、金宝、红穗、花铃、璎珞、吉祥结等纹饰。

轮王七宝之一,神珠宝。

瓷胎细薄,瓷质很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画工也很精致,具有典型的乾隆时期“精密繁复、雍荣华贵”的风格。

再看底釉:不青不黄,釉面光滑,洁净无疵。

牛毛纹也很细密,再稍换个角度,蛤蜊光一圈连着一圈。

看着挺真,李定安却皱起了眉头。

就是在照片里看到这东西,他才决定和崔立来看一看。但不知道是拍照时的角度不对,更或是光线不足,他总感觉实物比照片里的要白的多。

特别是底釉,也就是没上彩的地方,几乎看不到一点的杂色。

彩瓷底胚当然是以白为尊,特别是珐琅彩,瓷胎越白,杂质就越少,二次复烧时与彩料产生反应而导致图案变色的机率就越低。

但在古代,既便白瓷工艺最为完善的乾隆朝,也不可能把瓷土中的所有杂质除净,底胚也只是近于“蛋白青”的程度。

乍一看,近似于纯白,但如果映着光,就能看到隐隐的乳青和乳黄,有如煮熟的鸡蛋,蛋白里包着蛋黄,颜色又透到了表面。

所以,凡记录瓷器的典籍,既便再白,也只敢说“洁净无疵”,而不敢说“纯白无瑕”。

当然,现在肯定能做到,也别说现代,民国袁世凯时期就已开始利用化学原料漂白瓷泥,所以洪宪粉彩才那么白……

嗯,漂白?

李定安稍一顿,凑近闻了一下。

没什么味?

但为这么一件东西,浪费一点积分,又感觉划不来……

想了想,他捅捅崔立:“信不信我?”

崔立一脸迷茫:“当然信!”

要不信,我还能想方设法的把你弄这儿来?

“信我就舔一舔!”

“啥?”

“舔一舔,我怀疑这玩意是新的!”

崔立愣了好一会儿。

他虽然主攻字画,但瓷器也非门外汉,多少研究过一点。

仿瓷的方法就那么几种:药水泡、茶水煮、油脂擦、米糠磨……但看这一件,哪具都不像?

但李定安都说了,无非就是一口而已……

他瞅瞅摄像头,飞快的凑近,舌头“嗖”的一伸,又缩了回来。

李定安满脸期待:“什么味?”

崔立咂摸着:“有点苦,有点咸!”

“咸了就对了……”

“李老师,这东西是大喇嘛做法用的,经常拿在手里摇,沾点汗很正常吧?”

“别打岔,再尝尝,还有没有?”

“嗯,还有点臭?”

“哈哈……臭就更对了,这是高白泥!”

“什么?”

崔立瞪大了眼睛,反应了好一会,“瓷胚里加了漂白剂?”

李定安重重一点头。

瓷土想要增白,除了去除杂质,无非就是加漂白剂。但在以前,包括九十年代,因为工艺不过关,剂量不好掌握,好多瓷碗用久了都能闻到一丝臭味。

这是漂白剂放多了,里面的氯气没有中和完,在慢慢挥发。

这件东西放的够久,估计挥发完了。但氯气渗出釉层后,会在表面形成氯酸盐,所以能尝到臭味和苦味,以及盐味。

百分九十九点九,民国时的东西,最早早不过洪宪。

再看价格:一百二十万。

别说民国,既然是同、光时期的宫廷珐琅瓷,都卖不了这么多……

崔立顿时就泄了气:“走眼了?”

“也不算走眼的太厉害:民国还是有的!”

回了一句,他也叹了一口气:严格来说,他也走眼了。

照片里怎么看,怎么都觉得没问题,但哪知道实物这么白?

“一件东西,没必要纠结!”李定安又拍了拍崔立的肩膀,“看其它的吧?”

“谢谢李老师!”

要不是李定安,他说不定就栽了。

李定安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