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七窍塞(3 / 3)
作品:《寻陵计》古时候人们相信死后体内还有一股气,只要这股气不泄,尸体就不会腐败,人体也不止七窍,而这正是这股气流泻的所在,所以古人死后有条件的放中药,或造大型棺椁隔空气防腐,在七窍里放置药物或者防腐玉石,没有条件的放置压口钱,但是一般都会封住七窍,这就跟埃及人做木乃伊一样的道理。
七窍饰件产生的基础也正是人神两界之间需要良好的沟通。从目前的考古的资料来看,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即已将七窍饰件作为丧俗中必不可缺少的一环。虽然形制有所不同,但是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古人认为玉器可以长久的保存尸体,汉代金缕玉衣就是这个道理,抱朴子中也说:“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而且,含玉不仅是为了保护尸体,还希冀以此起死回生,利于转世。白虎通崩薨篇里也记载了:“唅用珠用宝物,何也?有益死者形体故。汉书中也有“口含宝玉,欲化不得,郁为枯腊”的记录。由此可知,死者含玉或者使用玉制七窍、九窍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精气从外逸,从而使尸体不朽,灵魂不散。
古人死后封住七窍都用的是玉.据记载,先秦时期琀有等级之分:“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又有时代之别:“夏时死者饭含用贝,周时改用玉”。
自西周而后,以玉为琀渐趋成俗。随着含玉的发展,西汉后期至东汉初年,琀则定形于蝉形玉。事实上,蝉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商代至战国墓葬中,也多有出土,此时的玉蝉是作为佩饰物出现的。
玉蝉作为葬玉的口含最早见于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早期墓葬中,其后未见流行,直至汉代才渐趋成俗并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对于古人为什么选择玉蝉为口含,自古而今,主要有两种基本的认识:一是取蝉高洁之义,“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蝉居高饮洁”;二是由蝉蜕而联想到人的复活。清人瞿中溶在奕载堂古玉图录中曾说:“说文云:蜕,蛇、蝉所解皮也。则人之死,其尸首有似于蝉之蜕,而又不能食,古人或因即用为含玉耳。”自蝉蜕而想象人死而复活的观念应该更为朴素一些。
不过,这些都是常规所说的七窍塞,而此时刘家二人手中的那枚七窍塞竟并非如此,那竟然是一只饿鬼的造型。
两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一股寒意直冲天灵盖。
刘军校咽了口唾沫,说道:“大哥,这难道不是为了让死者往生极乐?”
刘家大伯说道:“看样子应该不像,正相反,它们更像是为了堵住死者的灵魂,不让它们转身投胎,这样便不能对他们进行报复来……”
而就在两个人说话的这会工夫,楼下突然响起了一阵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