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穿书后我抢了男主剧本 / 章节正文阅读

240、钟表(4 / 4)

作品:《穿书后我抢了男主剧本

上方,一长一短的两根针在圆盘中不停转动,偌大圆盘绘有蝙蝠纹,绕圆盘一圈像圭表和日晷一样,刻着不同的子丑寅卯时辰标注。

每个时辰字迹之间,还有细小的属于一刻的分隔,随着介绍人指出,几乎所有人都能看明白这款大表的是如何用长短指针来指明时间的。

台上的介绍人还在继续说着这件宝物的不俗之处,“……到了正午,此钟表会自行鸣响,声音若钟,因此取了此字。哈哈,我知道诸位都好奇,瞧,现在离正午还有一刻钟不到,我们一起期待一下它会怎么自己鸣响怎么样?”

安阳城的新鲜事多了,但这样的钟表,所有人也是第一次见。有人派出了小厮,出去靠日晷判断一下详细时间,有人窃窃私语,对天工坊的精巧技艺,有了新的认知。

看时间的很快回来了,在介绍人细细说着钟表上每一处设计的特殊之处时,越来越多人知道了这款钟表对时间的精准把握。就算不能精确到每一瞬,但误差似乎也没有超过一刻钟。

嘀嗒嘀嗒……

正午来临,在钟表中央位置,原本栖在松柏枝上的一只鸟儿抬起翅膀。

当——当——当——

钟声连响三下,悠扬浑厚的声音让人不由得怀疑钟表里真的放了一口大钟。再心中怀疑的人,面对实在的证据,都说不出一句反驳。钟声让所有声音都消失了,屏气凝神看着钟表的表演,钟声结束,鸟儿放下翅膀,整个厅中只能听到嘀嗒嘀嗒的响声。

这一场属于机械的表演,让人几乎要以为是古老的偃师或传说中的鲁班鸟儿重现于世,不由得屏住呼吸。站在大厅阴影中的唐大匠,在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钟表吸引过去时,悄悄擦了擦湿润的眼角。

不管是鲁班、偃师还是墨家机关术,都是每个匠人最初学习技艺时,从师父口中听到的传说。

想想去岁,还是普通皇子的襄王在天工坊后院,与他说起著书立传,他还觉得是大言不惭,没想到竟真有这么一天,看到他毕生追求的精巧机关焕发光彩。

竞价人的声音响起:“各位,我天工坊的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福禄送寿钟表,底价五万两,黄金!”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弥”小可爱的10瓶营养液,感谢“”小可爱的9瓶营养液,感谢“”小可爱的1瓶营养液,挨个抱住亲亲!

---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战国尸佼《尸子》,在《淮南子》和《宋史》里都有引用,就是基本的空间观和时间观。

机械钟结构其实挺简单的,最简单的就是摆钟,只要有齿轮,然后组成擒纵结构,调试后就能运转,自己也能试着做一下,不过在调试精确度方面会难一些。现在用的精确到分钟的24小时制度严格来说是外来文化,和本土的十二时辰与百刻钟计时并不一致。古代用的水漏和日晷、圭表计时,一昼夜百刻十二时辰,在清朝为了适应利玛窦等人带来的钟表计时,将百刻改为了九十六刻。西方用的十二-二十四小时表达方法,在钟表上延续下来,这里就当做是簌簌的私心吧,现在都是本土“发明”,所以用的是汉字数字和十二时辰、百刻钟计时。

自唐将编钟制改成了暮鼓晨钟,唐在城市中建造专门的钟鼓楼,才开始有时间通知的意义,通知百姓具体时间,便于管理。

不过其实在北宋时期,苏颂等人造水运仪象台已经使用了擒纵结构,后来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水运仪象台以过去的浑象仪为基础,高十二米,主要用于观察天象,靠水力驱动,每层有木人报时,是自动化的天文台,比文中这里设计的结构简单只有设计花里胡哨的钟表有意义多了(咳)但是在靖康时被金朝丢弃,南宋时虽然还有手稿保留,但没法看明白仿造,到建国后才有了进一步研究和复原。古代的高精尖技术在战争中就很容易失传……

至于送钟和送终这种谐音梗的讲究,起码在讲黄道周易这种情况下是不存在的,皇帝收礼都收钟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