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1 / 2)

作品:《从海上来的钢琴家

这是一个很小的甜品,是音乐会开始之前的开胃小菜。

然而就是一首这么简单的开胃小菜,却能让在场的所有人全部都为之震惊。

这一首作品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人演奏过,甚至不仅仅只是那些普通的钢琴家会演奏这样的作品,就连很多业余的选手,都会选择这一首作品来演奏。

毕竟这一首作品很简单,不管对谁来说,这一首作品都不算难。

而正是因为演奏的难度比较低,音乐之中的细节以及音乐中情感的表达才成为这一首作品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区分钢琴家水平实力的重点。

明明是相同的音,为什么我按出来的感觉和人家大佬按出来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

钢琴音乐的维度并不仅仅只是音的正确性,还有音的长短,音的连接,按下去的速度,等等一系列的因素在其中。

就比如说他们现在听到的这一首作品,肖邦的夜曲Op9,No2这一首,以最开头的第一颗音为例。

很多人是怎么按下去的呢?

就是很简单地将自己的手放在钢琴上,等待着拍子的到达后,就直接将手指按下去,开始他的演奏。

而傅调却并非如此。

他的手指是拂过的。

手微微抬起,轻柔地飘过自己所要演奏的键盘,似乎没有任何动作,手中的音乐就流淌了出来。

正常人演奏后面音乐主旋律的时候,很有可能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例如将每一颗音用高抬指的方式给按出来。

而傅调则是将自己的手腕给往下压,手指中音与音的变化更为粘稠一些,并不让音乐从他的手中流动的太快。

与此同时,他的下键也并不是如同很多人想象中的那般快速,而是显得略微迟疑,缓慢。

这也让音乐的流动并不会显得太快,而是舒缓了许多。

精细的控制加上对于音乐之中美感的掌控,对于细节上的研究,让他手中音乐的层次变得更为恐怖。

你很难从他的手中学习到什么,你只能感受到一点,那就是傅调演奏的水平实力是真的强,也是真的恐怖。

傅调现在才多大,居然就已经有现在这样的实力,那么他之后究竟能够到达一个什么样的层次?这个谁能说的清楚。

不过大家都清楚的一点,那就是傅调现在在肖邦上面,已经是全球最为顶尖的一批人之一了。

还是那一句话。

傅调距离那些最顶级的人之间,可能就差那么一次神级演出。

不管是神级的录音又或者是神级的现场,就差这么一次简单的神级演出,傅调基本上就能成为全球肖邦演奏者中最强的那几位之一。

而等到那个层次,就没有谁高谁低,有的只是彼此之间风格的不同。

众人听着傅调演奏出来的夜曲,满是享受。

伴随着夜曲最后一段突如其来,极为快速的和弦砸下,这一首作品终于得到了终结。

哗!

与之前开音乐会时候不同,在傅调一首作品演奏结束后,众人的掌声瞬间响起。

傅调微笑着对着众人点头,并未起身鞠躬。

听音乐会并不是只有禁止在乐章之间鼓掌。

其实就算是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衔接,也是禁止鼓掌的。

正常而言,最为正确的鼓掌时间点,应该在半场结束后才开始鼓掌。

不过……

傅调其实并不排斥众人鼓掌,这只是稍微让他的情绪变得有一些中断罢了,但是观众的喜爱是真的。

最起码人家没有在你弹到一半鼓掌,就已经非常给面子了。

坐在舞台下的姜芮佳又听到自己身后的那对母子的讨论,那个母亲在那个地方不停地让她的孩子好好学习傅调的演奏。

那孩子虽然有点不情愿,但是还是不停地点头同意。

“如果能听听傅调的演奏就学会傅调演奏的话,那么世界上就没有我这种连钢琴家都算不上的普通人了……”

听着身后那对母子的讨论,姜芮佳心中不由得小声嘀咕了一句。

众人的掌声持续的时间相比较开场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许久,大约十来秒便已经结束。

等到众人掌声停歇后,傅调这才转头看向自己面前的钢琴,长长吐出一口气。

开胃小菜已经结束了,那么接下来,应该拿出一点点真正的本事出来了。

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

这个是他准备拿过来当成王牌的曲目。

肖邦的第三钢琴奏鸣曲,B小调,,作于1844年夏天。

这首作品仍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安时创作的,献给波尔德伯爵。

整体的基调是明朗的,发展是明快的,乐观的,以及肯定生活的,与肖邦本身的那种忧愁的钢琴诗人感觉并不是特别的符合。

但是,这一首作品却是肖邦的作品之中最为天才的一部作品,也是最大型的作品。

这一首作品被很多人称为乐思的宝库。

并不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只是因为很简单的一点,那就是……

这一首作品的发展材料,真的太多了。

多到大多数的作曲家能够从中汲取营养,写出无数首不同的篇章的作品。

F,强。

一个简单的带六音主和弦的下行,无比轻松愉悦地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带着一丝丝魔幻以及迷蒙。

力度,并不大,最起码没有众人想象中的那么大。

明明是写的f,可是不知道为何傅调演奏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像是f,而像是一个很简单的表达?

是错误吗?

很明显,并不是,傅调他绝对不可能会出现这么简单的错误。

很快,众人便知道了为什么傅调会选择用这样的力度来诠释f。

因为他的第一小节,第二小节,第三小节,乃至于第四小节的和弦上行变位。

从f,走到普通,再走到ff,更强。

和弦在傅调的手下,就如同旋律一般,流淌的没有任何的停顿以及迟疑。

强的诠释,和更强的诠释,在傅调的手中呈现的极为和谐。

原来,这个就是强,这个就是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所应该呈现出来的感觉?

众人听着傅调的演奏,心中不由得这么想到。

嗡……

多加了一个b。

又是一次带六音的主和弦下行。

音乐之中的感觉仿佛出现了一丝丝的更迭。

众人面前的迷雾感觉,仿佛更加浓郁了一丝。

音乐的和弦,无比的果决。

与音乐之中的这种迷雾的性质完全不符。

就如同……

嗡!

利剑!

在傅调的手指无比顺滑,但是极为有力地按下手中的和弦,和弦的声音在众人的耳边响起,所有人不由得一愣,脑袋里瞬间想起了这个词汇。

对的,就是利剑,一股可以刺穿一切的利剑。

傅调的力量加持于钢琴之上,展开了主和弦带六音所带来的迷雾。

肖邦那股极为刚毅果断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

不,不仅仅只是肖邦的形象。

众人甚至感觉自己所听到的并不仅仅只是肖邦,他们还听到了一种大海的感觉。

海面上弥漫着迷雾,巨大的邮轮在迷雾中前行,劈开一切。

而傅调,则是在这船头,低声吟唱。

这种感觉和之前的感觉完全不同,所有人都愣住了。

刚刚还有人在那个地方思索傅调一开始给他们带来的音乐会小甜品,那一首简单的,很轻松的肖邦夜曲Op9,No2。

却未曾想到,在那么简单轻松的一首作品之后,傅调在上半场音乐会上带来的第二首作品,却是肖邦的所有作品之中最为困难的一首作品。

比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比肖邦第二奏鸣曲,肖邦第四叙事曲,肖邦大波兰舞曲,肖邦唐璜变奏曲等等一系列的作品,都更为困难的作品。

不仅仅只是技巧上的难度,在音乐的诠释上,也同样如此。

舞台下的那位钢琴系主任直接呆住了,随后浑身不由地颤抖。

这个音乐,这个感觉,这个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

他是海城音乐学院钢琴系的系主任,他比谁都清楚什么样的音乐是好的,什么样的音乐是坏的。

这个并不是他垄断了对于音乐的解释权,而是在钢琴音乐演奏体系下,耳濡目染所培养出来的审美价值观。

也正是因为他对于音乐的美的理解,他才能很清晰地感受到傅调的演奏究竟有多么漂亮。

这一首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的难度是肖邦所有作品之中最难的。

就拿开头的这个和弦举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