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盛唐挽歌 / 章节正文阅读

第271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2 / 5)

作品:《盛唐挽歌

随后低着头不说话。

“国忠啊,改进和籴之法,就是你刚刚说的,就很有意思嘛。

右相来了,你跟右相也说说看。

朕每年都为和籴头痛啊!”

基哥指着李林甫对方重勇说道。

方重勇对着李林甫叉手行了一礼,随即侃侃而谈道:“敢问右相,如今关中的和籴法,是官府出钱,用绢帛直接购买百姓手里现有的存粮,以高于市价的一两成,对吧?”

“确实如此,和籴法乃是牛仙客所创,最先在河西那边运转,国忠应该比本相更清楚才是。”

李林甫有些搞不懂方重勇的意图,话说得很圆润。

“如今的和籴法,乃是用现钱换存粮。

而一旦关中缺粮,地方官吏就要拿着刀去乡里强制和籴。朝廷善政变成了鱼肉乡里的工具,最后闹得民怨沸腾,朝廷又因为粮价太高,收不到足够的粮秣。

如果朝廷可以发行交子,那么便可以用交子借贷给百姓,方便他们准备农耕。还贷的时候,须在第二年还以粮秣。如此便是换了法子实行了和籴。朝廷也只需要印刷交子即可。”

方重勇摊开双手对李林甫说道。

“原来如此,受教了。”

李林甫微微点头,有点明白这个玩法是怎么回事了。

和籴之法,以前在大唐实际上是有两种玩法。

第一种,便是原来河西沙州那边最先开始实行的办法,据传是牛仙客所创。

地方官府把长安送来河西的绢帛,借贷给本地大商人,然后大商人转手借贷给本地农户,官府不负责具体执行。

第二年的时候,农户交粮食给大商人,后者再将粮食还给地方官府销掉借条。

简单说就是官府现货绢帛换明年期货粮食,由大商人承担风险。河西那边的丘八习惯用刀说话,大商人欠官府钱不还,有什么后果不必多说。

这么玩的好处,是第二年收到的粮食数量有保证,不会受到市场行情的影响,能筹集到的粮食是足数的。坏处当然也有,那便是官府需要垫付“和籴款”,增加了财政压力。

第二种,便是和籴法在关中落地后因地制宜的改良版:即地方官府直接拿绢帛,强制性的从本地农民手中换粮食,不通过大商人转手。

简单说就是拿着绢帛从百姓手里买粮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这么玩的好处是官府不需要垫付“和籴款”,拿到的都是“现货”。

当然坏处也不少,最大的一条便是和籴的粮价受到市场行情的影响。若是丰年倒也不怕,就怕出现关中大旱这样的情况,官府拿着绢帛,也在本地换不到粮食!

现在,方重勇提出了第三种“和籴”的办法,说白了就是“以信用货币对期货”,从原来的以物易物,到现在的以虚对虚!

交子发行多少,朝廷有很大的控制权,不存在“垫资”的情况。简单说就是融资成本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