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盛唐挽歌 / 章节正文阅读

第239章 陇右套路深(1 / 2)

作品:《盛唐挽歌

当郑叔清匆匆忙忙赶到兴庆宫的时候,他在花萼相辉楼外面,看到李隆基正在跟那位受宠的“虢国夫人”在一起有说有笑,一副相谈甚欢的模样。

虢国夫人身边还有一个三四岁大的孩童,正是传言中虢国夫人的私生子杨幸。

当然了,叫李幸也可以。

虢国夫人的丈夫多年前就被基哥调到外地当刺史,又莫名其妙客死他乡,这位寡妇生的孩子自然是私生子。基哥老来得子,幸哉乐哉,起这样一个名字无可厚非。

基哥当时的心情如何,郑叔清可以想象得到。但是更多的事情,他就不敢继续往深处去想了。

出乎郑叔清意料的是,基哥一看见他,就屏退了虢国夫人和杨幸,然后带着他来到勤政务本楼的书房,二人商议大事。

落座之后,李隆基哈哈大笑道:

“朕的左相和右相,一个上值的时候喝酒,一个奏折里面写了错字,每人被罚了五千绢。宰相都是如此,朝廷的风纪确实是需要好好整顿一下了。

爱卿那边是遇到了什么难办的事情了么?连宰相都认罚了,朕倒是想看看谁那么不开眼。”

听到这话,郑叔清不知道要怎么回答才好。

眼前这位皇帝自诩为“圣君”,实则是个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渣男。他的话,随便听听就好了,千万不能当真,谁要是当真了,最后一定会倒大霉。

“回圣人,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微臣带着神策军的锐卒,在长安郊外突击检查那些五陵年少们的衣着,看是否符合朝廷规制,然后就出了一点小小的乱子。”

郑叔清小心翼翼的说道,不敢抬头看基哥。

“噢?果然还是有人不知体面啊!这不就是锦袍里头的袄子有赤黄布料打底嘛,有什么好闹腾的呢,认罚就完了嘛,这种事情朕早就猜到了。

爱卿只管办差就是了,出了什么岔子,朕给你兜着。该罚的钱,一匹绢都不能少,不管是谁,哪怕是朕的皇子皇孙,爱卿都无需留情。”

基哥哈哈大笑说道。

他心中暗想:方重勇提出来的“鉴查之策”,当真是妙啊!专门揪着鸡毛蒜皮的小事往死里整,却绝不上纲上线。

一句话,只要您有钱给,那都不是事!

基哥认为,朝廷官员和宗室权贵们,享受着国家的庇护,享受着国家的特权。现在陇右那边缺军费了,让他们放放血,也不算过分吧?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让这些人出钱,是看得起他们!

在基哥看来,郑叔清说的问题,简直就不是个问题!

“谢圣人体谅,那微臣这便去办,秉公处置。”

郑叔清叉手行礼,随即准备离开勤政务本楼。

忽然,基哥像是想起什么一样,叫住了郑叔清。

“呃,这次你抓的人,嗯,朕是说那些穿着不当的五陵年少,多么?有多少?”

基哥面色犹疑问道。

“回圣人,并不是很多,也就一百多人而已。”

郑叔清脸不红心不跳的说道。

“有一百多人,确实有点多啊……”

基哥喃喃自语说道,也是吓了一跳。没想到随便一抓,居然抓了这么多人!

“圣人,这些人不好放啊。要是放了,鉴查院以后再抓人,说话就不好使了。”

郑叔清看到基哥有些犹豫,连忙建议道。

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为了立威而来的,要不然以后他说的话谁还会听呢?

“如此也好,就这么办吧。”

基哥点了点头,他虽然知道郑叔清这次会捅出大篓子来,不过也想看看最后结果会怎么样。

“收到的罚款,尽快送到陇右的兰州。苏毗王欲投靠我大唐,吐蕃势必不会善罢甘休的。”

基哥板着脸提醒了一句。

“回圣人,微臣手下有一人精于数算,此事交给他不难办。”

郑叔清谦逊说道。

他对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是心里有数的,再加上他现在已经被基哥搞怕了,生怕对方认为他郑某人“善于理财”。

基哥微微点头,大手一挥,示意郑叔清退下。

“精于数算理财么?”

老郑离开后,李隆基若有所思,他想到了另外一个人,那件难办的差事可以交给这个人去办。

……

长安发生的事情,方重勇也是无从知晓,他更是没料到“鉴查”行动,第一刀居然就砍到李林甫头上。

方重勇正在陇右筹谋一件大事:准备迎战吐蕃!

杜希望临走前,也将苏毗王投诚的信交给了方重勇。这让一直想苟过任期的方衙内大呼卧槽。

苏毗王如果是诈降还好,如果他是真的投降大唐,那正好给了吐蕃人出兵的口实。

两国交战,也是讲究师出有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很多时候两国边境上的一点小事,都会无限放大,成为开战的借口!绝不能小看其影响力。

苏毗王在苏毗区已经失去了实权,具体管理苏毗地区政务军务的,是吐蕃的孙波茹,茹主才是当地军政的一把手。

而苏毗王只是可以参政议政的吉祥物,并无执政之权,更谈不上有多少亲信部曲。

苏毗王若是投靠大唐,最多是打了吐蕃赞普的脸,然后让大唐天子和百官勋贵们满足一下虚荣心。

仅此而已,不会给大唐边防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也没办法扶持苏毗王再去搞个什么“苏毗国”。

苏毗王也是奴隶主,没有那个群众基础。恶劣的自然条件,也让大唐伤不起,耗不起。

因为吐蕃人本身就没有完全征服苏毗地区,在这片地广人稀,气候恶劣的地方玩战争游戏,投入产出比太低,还不如拿来声色犬马,起码能听个响。

离得近又不惧高原反应的吐蕃人都是如此,大唐就更没理由吃力不讨好了。

所以苏毗王投唐这件事,对于负责接应的陇右边军来说,完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办好了,那是应该的,这本身就是苏毗王“深明大义”,他又不是陇右边军鼓动才如此的。

办得不好,陇右边军就成了无能之辈,连投靠过来的人都保不住护不住,将来谁还会投靠大唐?

到时候肯定有人要背锅。

如果只是这样也还罢了,不过是让陇右边军接应苏毗王和他的部曲而已。关键问题还在于,苏毗王投靠大唐,给了吐蕃人出兵陇右的一个绝佳借口!而吐蕃出兵的方向就是陇右!

苏毗王反叛后,吐蕃马上就会派人来找大唐要人,让基哥马上把苏毗王交出来!

如果基哥肯吃这个闷亏,那他就不是基哥了!

人是不可能交的,不仅不会交人,基哥甚至还会大肆封赏苏毗王,以打脸吐蕃人,树立标杆榜样。

当然了,这也是吐蕃人意料之中的事情,他们正愁宣战没借口呢!

吐蕃马上就会对内宣传:苏毗王为什么会反,那就是因为大唐在鼓动吐蕃权贵造反啊,怪不得苏毗王到了大唐就被封王封侯。

他们都是事先串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