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盛唐挽歌 / 章节正文阅读

第257章 副本版本(2 / 4)

作品:《盛唐挽歌

“进奏院?”

岑参一脸古怪看着方重勇,有些不明所以的询问道。

这封写给基哥的奏章草稿,跟他原本预想的东西完全不一样。方重勇提的事情跟钱无关,倒是有些稀奇。

但岑参仔细思索了一番,又觉得似乎一点也不违和,这确实是方重勇职责之内的事情。

在这份草稿里面,方重勇提出了一个叫“进奏院”的新机构,属于“中枢编外”,确实是属于京官编制,但却由地方提供官员人选给中枢批准,也是由地方提供财力支持。

简单概括一下,这就类似于“节度使驻京办事处”,其运作费用自己搞定,不需要朝廷额外出钱,可谓是十分贴心了。

那么,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进奏院呢?

方重勇在草稿里面说得明明白白“自开元起,边镇事务繁多,兵部不堪应对,开进奏院驻京以为交接”。

随着边镇设立,府兵制度解体,以及“天宝十大节度使”的正式确立,大唐内部的军事机器已经发生根本性变革。

大唐中枢原本的“三省六部制”,已经无法应对日常的边镇事务。这个问题不止是基哥看到了,甚至地方上的某些节度使也看到了。

他们虽然没有提解决方案,但却抱怨过很多次,说中枢对于边镇事务反应极慢,很多时候,都需要节度使自己拿主意。

中枢的命令比乌龟还慢!

然而中枢官员也有话说,慢有慢的道理,你着急也没用!

我大唐自有体制在,该走的流程就必须要走。慢的不是官员,而是官府!

这种“小事”,以前经常扯皮扯到李林甫这边,然后在高力士那里被过滤了,没有传递给基哥。

方重勇提出设立进奏院,便是让边镇这边熟悉地方民情的官员,长期驻扎在京城,定期轮换。

边镇那边有什么动静,比如说人事调动,大的财务支出,募兵和军事调度,都由进奏院内专人与朝廷的相关部门对接!

或主动汇报,或有问必答,反正有事便能第一时间与朝廷中枢沟通。

这样,便等同于皇帝的命令,在中枢朝廷内部转了一圈后,跟节度使这边的专人对接上了。这样就不会出现边镇出事,皇帝找不到责任人的情况。

不管边镇有什么幺蛾子,皇帝直接找进奏院的专人即可。而边镇一旦出事,传递消息的,同样也是进奏院的负责人。其他人无论怎么传,无论说什么,那都不是“官方消息”。

方重勇的建议,便是请朝廷在长安城内选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先开河西节度使进奏院。

如果试点效果好,那便继续开其他九个节度使的进奏院,推广河西经验。

若是效果不好,撤销这个机构,也不至于大动干戈。

同时,这样操作的话,可以使得各节度使防区内的消息相对保密。更进一步说,皇帝亦是可以绕开中书门下省,直接跟进奏院对接,以此巩固皇权。

不得不说,方重勇这一条建议确实是针砭时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岑参以他从政多年的经验看,这份奏折被采纳的可能性很大。

只是其中会有些不好明言的问题进奏院的官员,究竟是听节度使的,还是听朝廷的?

如果听朝廷的,在长安为官倒是无所谓。但节度使岂会甘心被人多一道枷锁掐住脖子?必定会百般刁难进奏院的相关官员,从缺钱缺粮,到阳奉阴违,这样进奏院的模式压根就不可持续。

如果不听朝廷,而听节度使的。那进奏院自然是可以得到地方上的全力支持,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可这样一个地方节度使的眼线机构,在长安大摇大摆的活动,朝廷能忍得下去?

当然了,地方节度使坐大虽然是长期趋势,眼睛不瞎的人都能看出来。但目前来看,朝廷调换节度使非常频繁,倒还不至于有这个担忧。

起码目前为止,地方节度使还算不上是军阀,边军将领甚至节度使本人,都可以被朝廷随意调度。

“岑御史很适合在长安担任河西进奏院的进奏使,某会向朝廷举荐。当然了,监察御史之职就没办法担任了。

不过究竟何去何从,还请岑御史自己考虑,某不会强求。”

方重勇不以为意的说道。

“进奏院,是要为节帅办一些机密之事吧?”

岑参不动声色询问道。

“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