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盛唐挽歌 / 章节正文阅读

第57章 官场规矩多(2 / 4)

作品:《盛唐挽歌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大唐中枢“九寺”之一的“太府寺”了。

它是负责管理经济事务的机关,又称外府寺、司府寺。其长官为太府卿,副官为太府少卿,各一员。

太府寺负责管理国家财货和贸易事务,其下属有两京诸市署,掌管财货交易;左藏署,掌管钱帛,实际上就是国家的金库;右藏署,掌管金玉、珠宝、铜铁与骨角等物。

此外,开元以来,李隆基还命太府寺在两京设置常平署,负责主管平籴之事,即国家在丰年收购粮食储存,准备在荒年发售,以稳定物价,安定人心。

那么问题来了,户部的金部司好像跟太府寺的职能高度重叠啊,到时候产生矛盾了,谁听谁的呢?

这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朝廷给出的答案是以太府寺为主,户部只有知情权,没有管辖权。

户部的职权已经在大唐建立后的这一百多年里,被很多其他部门渐渐掏空了。

因此郑叔清现在不是太忙,而是太闲了。户部的那些事情,可以自如运转,根本不需要他来插手。

或者换个说法,郑叔清身上光有“侍郎”这个官位是不够的,他现在还缺乏一个关键的“差遣”。

名义上有了侍郎的官位,权力上却没有侍郎该有的实力。这就是现在郑叔清的尴尬处境。

老郑身上缺乏的这个“差遣”,才是他在中枢存在的根本意义。

户部的事情,本身就可以自行有序运转,难道户部侍郎的工作就是每天看看账册,然后喝喝茶就完事了么?

或许看账册是户部侍郎的日常事项之一,但简单混日子,却不是唐代官场的规矩。

唐代的所谓“差遣”,那是有什么事情就设什么官。包括“节度使”在内,最开始其实都是差遣,而并非官位。

具体有什么差遣,这个才是郑叔清能出什么政绩的关键。

至于户部日常琐碎,不提也罢。

“右相昨日问我,要不要接修漕渠的差遣,也就是修从长安到洛阳之间的漕渠,以利漕运。你说这个差遣,我要不要接呢?接了就是户部侍郎兼转运使了。”

郑叔清有些犹豫的问道。

方重勇前世汉语词汇中的“官职”二字,在此时就有明显划分,两个字代表了两个意思,组合起来变成了一个新词。一千多年以来,基本上保持了词汇的原意。

侍郎是官,李林甫交代修漕渠的差遣是“转运使”,是职。二者合在一起,才是大唐官僚的基本配置,合称“官职”。

而“豪华配置”,则可能是一个官配上几个职,然后再加上一些散官头衔。比如说“户部侍郎兼盐铁使、转运使”之类的。

官员权力的来源,是来自差遣而非官位本身。

所以说唐代的官,哪有那么容易做啊!普通人以为户部侍郎就是整日在六部的衙门里面混时间等下班,如果真是那样,户部早就被裁撤了。

“就是说,你需要一个转运使的差遣,然后接修漕渠的差事,对么?”

弯弯绕绕一大堆,方重勇总算是听懂了郑叔清到底要做什么了。

“正是如此。”

郑叔清微微点头,面色肃然。

“郑侍郎应该是不想干这个差遣吧。”

方重勇一脸古怪看着郑叔清问道,对方要是想干这个差事,只怕早就跟李林甫打包票了,犯得着来自己这里“取经”么。

“谁说不是呢。”

郑叔清叹了口气说道“我自己什么德行,那是再清楚不过了。挖漕渠啊,那不是一般人能办的,得心够狠才行。我这个人就是心不够狠,还担心名声坏了。”

“挖漕渠需要心狠?”

方重勇抓抓头,没明白这到底是个什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