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大明第一贡生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百二十二章 伤敌八十自损一万(1 / 2)

作品:《大明第一贡生

天亮之后,大明周边二三十里范围之内,已出现了多达十几股鞑靼骑兵。

兵马数量合起来已超过两万五千。

但没有任何一路往大明营地这边冲杀过来。

之前七千人冲锋,五千人弹指之间灰飞烟灭的场景,还是把鞑靼人给彻底震撼住了,再加上鞑靼人也知道这次领兵的不是那种初出茅庐的年轻将领,也不是没有实际领兵经验纸上谈兵的庸才,而是之前亲自下场完成了威宁海一战的王守仁……

威宁海一战,王守仁就已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之前对女真人的作战,也证明了他不但是个擅于奇谋和远袭的勇将,还是个擅于步步为营的沉稳主帅。

加上先前“官山一战”,王守仁是彻底成名了。

然后草原上出现了非常诡异的一幕。

大明六千骑兵,在打扫和收拾战场,走到哪都把遗弃的鞑靼人尸体的耳朵割下来,把鞑靼人值钱的家当绑在马上,那些沉重而带不走的辎重就原地焚毁……然后鞑靼数万精兵就这么在二三十里之外围观着,没有一路上前交锋。

当然大明一边似乎也没有继续跟他们决战的意思。

大明的军队走到哪,哪边的鞑靼人便撤开缺口,远远躲开之后任由大明的军队穿过,也没有鞑靼人去战场上收拾他们部族的财货,或者说这好像是双方约定俗成的。

你们鞑靼人把财货和族人尸体的耳朵交出来,我们大明一边就不跟你们继续打了,然后咱就这么和和气气“哪来的回哪去”。

当然你们鞑靼人也可以不遵守这种默契,如果你们跟我们抢族人尸体的话,那我们就连同你们的族人和财货一起烧,甚至追击你们一路人马,与你们交战,再让你们丢下个几百几千的尸体……

……

……

鞑靼人迟迟没有与大明一战。

王守仁也并未掉以轻心。

他跟麾下将士也说得很清楚,鞑靼人不是不敢战,而是找不到机会,或者说他们在等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回来,因为鞑靼人觉得他们目前的两三万人马,还不足以将大明一方彻底给剿灭,而且就算是能剿灭,鞑靼本部察哈尔部的损失也会是天文数字。

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甚至是伤敌八十,自损一万。

草原上毕竟不止察哈尔部一个部族,如果他们跟大明军队决战,而令部族继续承担过重的损失,那察哈尔部在草原上的统治地位就要受到挑战,很可能下一步在草原称霸的人就不是他达延汗,而是火筛,甚至是亦不剌这群野心家。

能打,也能把大明一方全灭,只是己方的损失会太大,没人能接受。

然后就形成这么诡异的局面了。

“金子,有金子。”

每当大明士兵发现了贵重的财货,都会兴奋大喊,有点草原腹地满地捡财宝一样,既是在显摆给同族人看,其实也是在宣泄内心的豪情,同时也是鼓舞士气,告诉战友们,我已经找到值钱的,你们也要努力了。

王守仁并没有刻意去规范士兵对于财货的找寻,照理说找到的所有财货,应该是全数合在一起带回去平分,或者是听朝廷的调用。

如此也能杜绝士兵为了抢夺财货而出现内部的纷争。

但实际战场上,当士兵们搏命完成了大捷之后,去规范财货的分配,对于主帅来说其实是不智的。

最公平的方法,并不是平分,而是谁得到归谁的,这也是大明开国以来制定“首功”为主要计算功劳方式的原因,不看人是谁杀的,就看脑袋被谁割下来带走,脑袋在谁那,功劳就是谁的。

看似不能保证绝对公平的原则,却是最公平和最容易被将士接受的。

战场上无法讲求绝对的公平。

……

……

大明将士一整天的时间,都在收拾战场的残局。

各处都能看到火光,大明军队走过的地方,处处狼藉,但也有一点王守仁亲率的这路人马算是恪守了“规则”,那就是鞑靼人尸体除了耳朵之外,别的都没有动,算是给鞑靼人留了最后的颜面,让他们可以把本部尸体带回去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处理。

最初时,大明是只要不能带走的财货,一律都焚毁。

后面看鞑靼人跃跃欲试有进攻的意思,王守仁也懂得不能把鞑靼人逼得太紧,既要保持默契,也要让点“恩惠”给鞑靼人。

于是到后面,除了一些涉及到战略的物资之外,别的东西大明一方就尽可能不去烧,而更多是加快步伐,往东南的方向走,也是为尽早完成打扫战场,避免陷入到鞑靼各路人马的重围。

关敬负责开路,而韩铮则负责殿后。

王守仁对二人的嘱咐也很清楚:“……但凡鞑子不主动来犯,便不与其周旋。我们看似以神机营火器占据优势,但弹药折损严重,火器也多有磨损,再遇战事必定打不出昨日之战的威猛,所以非迫不得已,便如此撤回大明,此战便也算顺利收官。”

王守仁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

他很清楚,大明之前进行了三场战事,前两场战事都是兵不血刃,没有参考价值。

威慑住察哈尔部各路人马的,是昨天的“官山之战”,但昨天一战也没法再复刻,就算鞑靼人全面冲杀过来,大明一方的火炮和火铳也不再有足够多的弹药,完成范围内无差别的攻击。

且随着火炮和火铳发射次数的增多,炸膛的情况也会比之前更容易发生。

在王守仁看来,既然己方的火器已经出现了磨损和弹药剧烈损耗的情况,就没必要继续与鞑靼人血战,能顺利撤回大明,把胜果带回去,其实比再杀更多的敌人,也更具效用。

……

……

王守仁的军队,在稳步回撤。

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的人马并没有第一时间出现,不过鞑靼各路增援的人马也在增多。

到翌日时,大明后方尾随的鞑靼各路兵马数量,已超过四万。

鞑靼人近乎把所有能调度的后方留守人马,都调来打王守仁这路人马,倒不是说他们想阻截不让王守仁带兵回去,他们得到调令出兵时,是知道自己后方的部民正被王守仁追赶,等增援过来之后才知道作战已经结束了。

失去的已经没法挽回,只能避免王守仁继续带兵西进追击,那就不如“目送”王守仁带兵离开。

至于巴图蒙克回来之后会责罚他们……

这不是他们考虑的范围。

法不责众,现在没有哪路人马敢去跟王守仁所部正面交战,谁都不想送死,既然王守仁都已经选择撤兵了,就算换你巴图蒙克回来,给你十万大军,你真的敢直接去跟王守仁玩命火拼吗?

这场仗打完,以后日子还过不过了?

把王守仁和他的六千兵马给阻击剿灭了,草原部族损失个几万人马,回头大明就没人杀过来了?

张周你们能应付?还是说就觉得这一战,能让大明从此放弃攻势而选择继续固守?

至于说不甘心……

没有什么甘心不甘心的问题,因为以往每次鞑靼人进中原劫掠之后,每次回撤的时候,大明的军队也是目送他们离开的,不是不想阻击,只是要计算成本。

“按照地形图,从此处到威宁海,需要两天两夜以上,中途休整的话,或需要走三天,而从威宁海撤到有大明兵马驻扎的猫儿庄,大概再需要走一天一夜,沿途不能过多停歇!”

王守仁趁着阵前会议时,跟军中将领传达了现在的情况。

大概需要四天四夜的时间,南撤到大同镇外线兵马所驻扎的猫儿庄,那里也曾经是他成名之战所进行的地方。

如今大明已在猫儿庄筑城,大同地方也驻扎了至少万数的兵马在此处,并重新设立了烽火台,往北再到威宁海,都是大明兵马巡逻的区域。

“好在此番是轻兵南下,若遇鞑靼主力围困,不得不战,才可战!否则一律避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