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五百四十八章 奇观:正衙钟鼓楼(1 / 2)

作品:《朕真的不务正业

王谦长大了,有自己擅长的事业,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虽然顶着一个纨绔的名头,但从来没做过越线的事儿,比如王谦就从来没有草菅人命,更没有包庇奸猾纵容不法,也没有向太子索贿,这一切都让王崇古十分的安心。

而这次的《有价票证分析》的书,王崇古还真的仔仔细细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王谦对整个交易行的投资,观察的非常细致,总结的极为到位,并且王谦身体力行,对里面涉及的‘四个秘密’,王谦是知行合一,全都做到了。

一个人如果能够知行合一,基本上就能把自己安顿好了。

王崇古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了,开始积极筹措建琉璃塔之事。

李太后面对价值衡量法,仍然坚决不同意,她才不管什么价值衡量,她就知道自己真的答应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必然有她的名字,大兴土木可不是什么好词,尤其是形容具体某個人的时候。

最后,北衙琉璃塔,定名为了正衙钟鼓楼。

琉璃塔的整个建筑风格没有改变,仍然是以南衙大报恩寺琉璃塔为样板,但是做出了简单的修改,在顶部悬挂了一个巨大的表盘,表盘上有十二个时辰,而每个时辰分为了两个小时辰,每个小时辰分为六十分,每分钟六十秒。

循环不止。

一个时辰等于两个小时辰,是宋代天文学家苏颂的分法,而每整点的时候,钟鼓楼上的更夫就会敲响吊在鼓楼上的时钟,告诉所有人,到了整点。

整个表盘由大明皇家格物院设计,在时针的基础上,增加了分针和秒针,六十为进制。

之所以选六十进制,而不是大明天文学里传统的天、刻、分、秒百进制,是因为计算不方便,60是123456的最小公倍数,可以方便计算,一个小时的三分之一是二十分钟,而且日晷是圆形的,还涉及到了圆的等分。

其实这都是算学上的规定,算学就是精准的定义。

之所以六十进制,主要是文化。

中原自古有十天干十二地支,而天干地支进行循环组合,从甲子到癸亥一共六十个。

大明的年、月、日、时,都是以六十为一个循环,比如万历十一年的科举是:癸未科殿试金榜名录,比如是在二月的己丑日,确定了余有丁为主考官。

大明年月日是以六十为循环,那大明的时辰也是六十一个循环吗?

时辰也是六十循环,时候的侯,其实就是六十个时辰为一侯,六十个时辰正好是五个十二时辰,正好五天时间,所以也叫五天一侯。

年月日时都是六十一循环,那么时下面的时间单位分和秒,都以六十为一个循环,唯理所在。

正衙钟鼓楼的大钟表设计起来,对于皇家格物院而言,没有任何难题,因为是时间单位,六十次一循环,那不是理所当然之事吗?

草图在三月初七那天通过了廷议,而后开始了具体的设计,与此同时,选址也确定好了,就在东华门外。

原来东华门外是十王府,就是大明未就藩,仍然留在京师的亲王的住所,但因为大明大宗人丁不兴,甚至闹出了绝嗣旁支入大宗之事,十王府年久失修。

而且有了十王城后,十王府就没什么意义了,成为了正衙钟鼓楼的选址。

本来,高达三十三丈有余的钟鼓楼可以一眼看穿整个皇宫,这对皇帝非常不利,无论如何都不应该选在这里才对,但因为皇帝不住皇宫,这个选址就非常合适了。

皇宫因为皇帝住在里面才是皇宫,现在的皇极殿、文华殿,顶多算是个大明皇帝的办公衙门。

礼部选了个良辰吉日,开始破土动工。

皇帝的生活总是枯燥且充实的,大明皇帝每日都很忙碌,京师的所有人也习惯了皇帝陛下的勤勉和活跃,直到四月初三这天,本该大朝会的日子,大明皇帝突然下旨,停罢大朝会推迟召开。

原因很简单,御门听政十多年的大明皇帝病了,而且发起了高烧。

本来已经进入了四月的初夏,这个季节,已经开始炎热,皇帝陛下一如既往的前往了京营操阅军马,在回城的路上,西北强冷空气忽然而至,天气突然变得寒冷了起来。

十多年来,勤勉的皇帝陛下,终于病倒了,这一病就是…一天。

解刳院的大医官匆匆忙忙入宫的时候,陛下已经退烧,风寒的症状已经全部褪去,大医官们再来晚点,陛下就全好了。

得益于长期习武,身体强健的陛下,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恢复了健康。

为了不让朝臣们担忧,朱翊钧在四月初五召开了大朝会,当群臣看到了大明皇帝再次出现在皇极殿的宝座上时,一切的疑惑都烟消云散了。

“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大明皇帝而言,何其的重要。”朱翊钧看着桌子上堆着的奏疏,叹了口气说道:“就是偶感风寒,就这么多的问安奏疏,恨不得把朕的御书房全部堆满!”

这些写满了忠诚的奏疏,各种肉麻的词汇层出不穷,朱翊钧还不得不翻看这些奏疏。

应批尽批,是朱翊钧答应过张居正的,自然要做到。

朱翊钧拿起了桌上的一枚章,上面就三个字,[朕躬安],意思是朕的身体挺好的,对于问安的奏疏,朱翊钧专门刻了个章,遇到就框框的盖章,磨坊的驴也要学会自己想办法省力。

“王谦发家的四个秘密,销量如何?”朱翊钧一边盖章,笑着问道。

“那真的是火爆京师!甚至已经开始向各地散货了,不得不说,这个名字是取得真的好!”冯保为陛下的灵机一动点了个赞,真的是太棒了!

“矛盾说要不要改个名字?”冯保举一反三,想到了矛盾说的推广能不能用这个办法。

“瞎胡闹。”朱翊钧嗤笑了一声说道:“你怎么不去勾栏瓦舍对着那些仙女讲政治呢?那不是对牛弹琴吗?”

严肃政治学的矛盾说等刊物文集,完全不适合这样传播,因为它本身就很严肃,将政治娱乐化,本身就是一种很危险的行径,搞不好就是。

政治活动,是群体决策的过程;而娱乐是吸引人的眼球,让人感受到愉悦和快乐。

将政治完全娱乐化的恶果,就是政治活动群体决策的过程中,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完全以关注度和话题度为导向,不断的抛出各种不可能兑现的许诺、荒诞不经的论点、毫无根据的阴谋论、极其短视或者痴人说梦的目标,而且往往充斥着子虚乌有的谎言和欺骗。

政治娱乐化会缺少事实,只有谎言。

因为娱乐的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关注度和话题度而展开,一旦政治活动发展到这种趋势,那所有的群体决策,都会违背事实去进行。

大明存在类似的现象,表现为大明言官们为了弹劾而弹劾。

谭纶朝日坛咳嗽,都要把兵部尚书劾去的地步,整个过程充满了谎言和欺骗,若非谭纶直接挑明了说,那张王崇古提举京营将领的名单,才是斗争的关键,坐在台上的小皇帝,真的能看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吗?

“吏部这本奏疏不是问安疏。”朱翊钧手都举起来就要盖章,才看到不是问安的奏疏,而是吏部尚书梁梦龙的奏疏,谈论的内容是考成法的弊病。

“梁梦龙不是张居正的学生吗?梁梦龙居然指责张居正的考成法有弊病!这是要倒反天罡不成?”朱翊钧惊讶至极,这个梁梦龙的胆子真的不是一般的大!

冯保想了想说道:“有没有可能是先生授意的?”

他看到那本奏疏的时候也是这个想法,但从司礼监拿到御前的时候,冯保确信,张居正知道这本奏疏,甚至可能这本奏疏就是在张居正的指导下完成的。

“啧啧,言之有物。”朱翊钧发现了梁梦龙写的奏疏,直指考成法的核心问题,那就是考成法高压下的官场生态。

这是张党的自我纠错,没有任何制度是完美的,这一点张居正很早就告诉了皇帝,而考成法的高压给大明官场带来了许多的好处,同样,坏处一样不少。

考成法破坏了大明原来的座师制,给大明百官带来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而不再是给座师当牛做马才能换来可能的升转机会。

考成法是大明百官的废除贱奴籍之法,这大大的激发了官场的活力,与此同时,残酷的竞争开始了。

在高压之下,大明各级衙门都结成了不同的小团体,这些个小团体之间的斗争格外的残酷,是真正的你死我活,能者上庸者下成为了官场的基本规则。

如果仅仅是斗争也就罢了,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江湖,斗争和矛盾一样无处不在。

但现在这些个小团体的成员之间,开始了权力共享,这是张居正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现象,而且很快开始普遍了起来。

考成法的压力很大,一旦在限定的时间没能做完某件事,立刻就会得到下评,而攒够了三个下下,可能会面临牢狱之灾,而想要升转最少也要上评甚至上上评。

都是千军万马中卷出来的进士,谁还不是个人中龙凤啊!

卷。

为了卷赢对手,小团体之间,开始了互相行方便,就是你给我方便,我给你方便,这样一来,大家都方便,可以快速的完成朝廷的考成,办事的效率大大的提高,当然也带来了权责不明的巨大吏治问题。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件案子,往往都是窝案,牵连广众。

也就是说大明本身的条条块块,正在考成法的高压之下,块块正在快速的紧密的团结在了一起,这其实对朝廷而言不是一个好消息,这么继续下去,地方就会形成实质上的小朝廷,甚至更进一步,就是藩镇化。

因为梁梦龙观察到,这些个小团体之间,开始互相行方便了,不再局限于小团体的内部,往往以知府或者布政使、参政、按察使为一个核心组成的小团体之间,权利共享。

这样一来,看起来行政效率大幅度提高,但地方已经有形成合力的趋势,各地的巡抚甚至有可能被架空,或者干脆在裹挟之下,为了考成的上上评和地方成为了一个整体。

条条块块的条条,在块块的团结之下,开始失效,大明的行政力量会在‘块块’团结一致之下,快速失去,就像是开元盛世到天宝乱世一样的快速转变,这是张居正绝对不想看到的局面。

“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麻烦啊。”朱翊钧由衷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