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秦版农业补贴(2 / 2)

作品:《我的祖父是秦始皇

“不错,此耧足以抵十倍之功——”

在后面摇耧,其实不轻,虽然始皇帝和郑妃开的这一块土地不大,但转了这么一圈,始皇帝也不由额角见汗,微微气喘。

当然,若是用牛马牲畜拉耧,效率还能更高。

不过,无论是始皇帝,还是赵郢都很默契地没有提这个问题,虽然官府会提供给百姓耕牛,但耕牛依然是稀缺资源,对百姓来讲,杯水车薪。

人力依然是最主要的劳动力。

能不能用人力拉动,才是判断这个耧车真正作用的标准。

虽然保守来讲,至少需要四人之力,但集合一家之力,已经足以使用!

这才是真正让人惊喜的地方。

始皇帝心情大好。

几位过来打造耧车的工匠,每人升爵一级,赏田十亩,赐钱两千。

丞茧等人,感激涕零,再三拜谢退下。

就连赶过来送耧铲,并拉了一圈耧车的左采铁公冶录都得到了绸缎十匹的赏赐,开开心心地回去了。对他来讲,不在于得了多少赏赐,关键是入了始皇帝的眼。

说不准哪一天,始皇帝就忽然想起自己这个左采铁来了。

“立刻安排人手,全力打造,同时公布耧车图纸,令天下各郡县仿制推广,准许民间自行打造……”

始皇帝精神振奋,看着史禄沉声吩咐。

有此物,必将让大秦的农耕再上一个新台阶。

史禄闻言,不由脸色一苦,刚才的兴奋劲儿,都消失了大半。

“陛下,今年,朝廷除了原有的大量开支经费之外,我们又新收了河西郡和匈奴四国,尤其是河西郡,乃是新收之地,无论是移民、开荒、兴办学校,还是修建郡县,都是消耗惊人。再加上,我们已经推广了皇孙车,皇孙磨,皇孙犁,又发行了大量的书籍……”

说到这里,史禄不由下意识地偷偷瞄了一眼,正站在始皇帝身边的赵郢,硬着头皮道。

“虽有皇长孙殿下提供的食盐提纯之法,国库依然是入不敷出,快支撑不下去了……”

赵郢:……

感情,这都是自己的锅啊!

不过,仔细一想,还真是。

不说其他几项,单说这河西大开发,就消耗惊人,若不是有始皇帝在那里全力支持自己,估计下面早就闹翻了天。

始皇帝闻言,不由眉头微蹙。

耧车的推广,事关大秦的根本,肯定是势在必行,但国库缺钱,也是真的缺钱。

他忽然心中一动,扭头看向赵郢。

“河东那边怎么样了……”

赵郢知道,始皇帝问的是什么。笑呵呵地在一旁提醒道。

“张说书郎已经动身,明后天,应该就能抵达咸阳……”

始皇帝一听,顿时就放下心来。

他自然不是关心张良的行程,而是这次随着张良押解而来的收获。一口气清缴了河东郡十六家顶级贵族,虽然土地田宅以及商铺这些,无法折现,而且很多因为需要稳定地方,被发放给了当地的百姓,划拨给了那些地方的乡绅。

但收入,依然极为可观。

这么说吧,就这么一次,就足以抵得上大秦足足五六年的税收总和!

有了钱,就有了底气。

始皇帝看着扣扣索索,一副小家子气的少府史禄,大手一挥,豪气干云地吩咐道。

“钱财的事情,无须担心,你只管放心大胆地去做,不光是这耧车,还有筒车,皇孙犁,脱粒机,石磙等这些东西,都必须尽快推广……”

一想到,这些足以改变大秦农耕现状的好东西,都是出自自家大孙子之手,始皇帝就觉得提气。

恨不得让天下人都马上知道,自己这位皇长孙,不仅雄才伟略,英雄了得,还心思灵巧,关心农耕,有古之圣人之姿。

眼看着自家大父,都已经快向着豪横的方向发展了,赵郢赶紧扯了一把他的袖子。

“咳,大父,我觉得,我们朝廷固然要倡导推广,但也不能忽视了民间百姓的热忱,与其由朝廷掏钱,大力推广,不如鼓励民间自行打造……”

始皇帝不由眉头微蹙。

赵郢的方法,自然不是不行,而且能为朝廷节省大量的开支,但相对于朝廷的推广力度而言,指望民间的这种传播力度,其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

就算给个三五年,都未必能有朝廷推广的效果。

这是见小利,而忘大义!

格局不够。

若是下面的臣子如此,自然无妨,但身为上位者如此,那就是大忌。

对于始皇帝的眼神,赵郢就跟没看到似的,笑呵呵地补充道。

“我们朝廷可以从中补贴——比如每打造一具新农具,朝廷可以补贴其成本的一半,而农具归其个人所有……”

听到这里,始皇帝不由眼前一亮,一直负责为始皇帝打理钱财的史禄,更是忍不住击节赞叹。

“妙哉,殿下之言!”

相较于借用朝廷的力量推广,赵郢的这个提议,简直是一箭双雕。

相较于由朝廷出钱,全力推广,其实老百姓可能更欢迎赵郢的这个建议,毕竟,朝廷花钱打造推广的,自然是归属朝廷,老百姓只能借用,或者租用,但是老百姓自己打造,所有权则归属百姓!

这么一来,老百姓只花了一半的钱财,就拥有了自己新式农具,而朝廷也只花费了一半的钱财,就达到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

一举两得。

更关键的是,这个提议,肯定也会让天下商贾和贵族豪门趋之若鹜,他们肯定也能看到这其中蕴含的巨大利益,自发地行动起来,动用手上的资源,去打造推广这些新式农具。

也就是说,皇长孙赵郢的这个建议,就是只花费不到原来一半的开支,就调动起了整个大秦民间的力量,其效果甚至是原来的数倍!

PS:代田法:在地里开沟作垄,沟垄相间,将作物种在沟里,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逐次推到沟里,培育作物;第二年,沟垄互换位置。这种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因此,“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汉书·食货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