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2)

作品:《从光字片开始的影视诸天

“逢年过节有礼品?年底还有奖金?那不是跟干部的待遇一样了?”杨书记有些诧异。

如今既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想办什么事儿,那必须得亲自跑去相关的单位亲自去问才行。

“哪有什么麻烦,都是正常的流程,不过是那边的工作人员第一次办这种业务,对流程不熟悉,耽搁了点时间而已。”

“我有你说的这么好吗?”王重说的杨书记都有点不敢信,这还是自己吗!

“您要是没本事儿,乡亲们为什么还年年选您当咱们村的书记,不就是因为相信您有能力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不就是大家都信任您吗!”王重苦口婆心的道。

不过宋运萍一开始是想着让王重在家呆一阵子,等学校的事情确定了再把儿子送过去。

“而且您道咱们基金会里工作的话,可是有偿的,每个月给您开工资,逢年过节也有礼品发放,年底还有奖金。”

别看宋运萍的锦绣服饰现在做的风生水起,生意不止做到了魔都北平,甚至都做到了港岛,做到了国外。

“杨书记当了这么多年的大队书记,不光是山背村,咱们镇周遭几个村的乡亲,少有她不认识的。”

“是吗?”杨书记对王重的话自然不会怀疑,毕竟王重可是整个晋陵县都找不出第二个的大能人,山背大队,乃至于整个红卫镇的的乡亲们能有今天这么好的日子,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王重的原因。

“再说了,咱这又不是干啥坏事儿,咱们村的条件您也知道,现在日子虽然比以前好过了,可还是有不少家庭还是比较困难的,像村尾的杨老幺家,他老娘去年上山拣柴摔断了腿,他爹瘫痪在床都多少年了,他还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一家九口人,全靠他跟他媳妇两个人撑着。”

王重道:“学校的事情好说,以小远的成绩,哪个学校不抢着要,就算实在不行,那咱们了不起再交点择校费!”

“还能怎么说,照直说呗!”王重道:“明儿我就去找杨书记,看看怎么说服她出山。”

宋运萍看着王重问道:“你准备怎么跟杨书记说呢?”

她跟王重辛辛苦苦打拼这么多年,挣了那么多钱,不就是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质量,为了让儿女们不用经历他们经历过的那些苦难。

王重虽然想请杨书记帮着管理基金,可杨书记要是自己不愿意,王重总不能强逼着她去管。

所以王重才会第一时间想到杨书记,毕竟杨书记的人品,也是得到王重和宋运萍两口子,乃至于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公认的。

宋运萍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而是又把话题一转,问道:“你打算什么时候把小远送到爸妈那儿去?”

“不是!”王重道:“找您有点事儿!”

王重道:“我跟小远他妈合计着弄个助学基金,帮咱们十里八乡那些成绩好又上不起学的孩子们提供学费,让他们能够完成学业。”

王重道:“这您放心,我跟小萍是什么人您也知道,这种事情,咱们可不敢拿来开玩笑。”

宋运萍也深以为然的道:“报纸广播上不都说了吗,教育才是实现咱们国家伟大复兴的关键。”

“不过以杨书记的性子,我倒觉得她应该会答应。”

王重解释道:“杨书记,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改革开放了,经济越来越好,很多民营企业都吃到了时代的红利,赚了钱,可不管在什么时候,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为了吸引人才,甚至于抢夺人才,开更高的工资,给出更好的待遇,让工作者能看到更好的前景,现在都是常态了。”

虽然知道王重和宋运萍两口子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可杨书记还是忍不住提醒道。

红卫镇虽然地处江浙地区,可到底只是个偏远的乡镇,

王重道:“咱们能力有限,咱们知道的人里头,对十里八乡的情况比较了解,又信得过的人,也就是杨书记了!”

“手续我都已经办好了,第一笔资金今天就能到账,现在就缺一个在十里八乡人缘好,又了解情况,有过基层工作经验的。”

“杨奶奶!”王宛兴致勃勃的跑到兔笼跟前,双手抓着兔笼的栏杆,那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好似星辰一般闪烁着的,好奇的打量着笼子里的长毛兔。

“杨书记,您先听我说!”杨书记的反应倒是没有出乎王重的预料,是以王重并不觉得有多惊讶,而是立马说道:“咱别的不说,就说咱们山背村,家家户户的情况,村里有哪个比你很清楚?

哪家有几口人,家庭条件是好是差,谁家养了牛,谁家有几只鸡,几只鸭,哪家又舔了几只羊,谁能比你清楚?”

“咱们的助学基金才刚刚起步,体量不大,钱也不多,正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咱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可不能浪费,必须得花在值得花的孩子身上。”

王宛虽然性子跳脱,跟个男孩似的,可骨子里到底是个女孩儿,对兔子这种外表既可爱又萌的小动物根本没什么抵抗力。

“真要弄?”杨书记还有点不敢相信。

“要我说,这事儿就非你莫属,除了你,换谁来也不合适。”

“是小宛啊!”一听是王宛的声音,杨书记立马停下手里的动作,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为了儿子的学业,为了儿子的前程,休说是择校费了,就算是给学校多捐点钱,宋运萍也不在意。

“还没呢!先把兔子喂了,喂完再吃。”杨书记笑着答道,又看了一眼兔笼前的小王宛,好奇的问:“今儿是周末吗?”

杨书记被王重说的都有些脸红了。

留在老家的乡亲们同样没有闲着,随着王重的天运制药规模越来越大,对药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乡亲们种的药材也越来越多,挣得钱自然也越来越多,家里的日子过得自然也越来越好。

如今跟着天运制药种植药材的乡亲已经超过了千户,乡亲们每亩地每年的平均收入已经突破了千元大关,别看一亩地只有一千,但这是平均,有些产量高,品质好的,一年的产出甚至都能接近两千。

要知道,这会儿可是九十年代,农村的一千块和城里的一千块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