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贞观无太子 / 章节正文阅读

卷五 第611章 长安的躁动(故事6)(1 / 2)

作品:《贞观无太子

李二沉吟了半晌。

终是一句话没说。

王德全后面的这番话,看似是在为大唐着想,可实际上呢?

谁也拿不准。

虽然他们很不想承认,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商业领域上,大明的确走在了他们前面。

不管是这些年的金券,还是长明物流等等各种新兴的东西,几乎都是大明弄出来的。

而大唐虽然也一直在追赶大明的脚步,但显然,在这个领域里,他们哪里是大明的对手。

当然,这不是说李承乾就有多厉害。

说到底,还是李承乾后世的经验和远超当代的眼光,在这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不过李二也没拒绝,毕竟从表面上来看,这是李承乾的好意,没有拒绝的道理。

当下,这事儿基本上就算定了下来。

等大朝结束之后,两仪殿中。

李二将房玄龄等人聚在了一起,问道:“诸位觉得大明此举何意?”

说到这个,众人其实也思量了许久,半晌温彦博才说道:“回禀陛下,微臣琢磨着,这是不是大明想借此打破我们之前对大明商品的限额?”

李二点了点头,的确有这方面的原因。

“可高明做事儿,向来不可能这么简单。”李二说道,“这么多年来,你们应该也发现了,高明做的每一件事儿都有其深意。

尤其是这件事儿里还牵扯出了金券。”

对于这一点儿,众人也是纷纷点头。

当下,房玄龄便躬身道:“大明这几年不断的在扩大他们金券的影响力,不过目前来看,也就在大明内部好使,在我大唐,除了那些大商户,其实金券在民间的影响力还是不行。

老百姓并不认可,陛下。”房玄龄想了想,继续说道,“殿下此举,是不是想让我大唐朝廷为其金券背书,好彻底在大唐推行他们的金券?”

说到这个,众人都有些无语。

金券是好东西么?

肯定是啊!

这几年,大唐也尝试过发行金券,可效果不佳,不单单百姓不买账,就连那些商贾也不买账。

你一张轻飘飘的纸就想从我手中换走真金白银,怎么可能?

可奇了怪的是,大明的金券,至少那些商户买账!

这就让他们有些无语了。

不带这样欺负人的。

“这也要怪大明自己。”温彦博闻言笑道,“大明的金券之所以落得只能在本国流通,不就是因为他们这些年侵略了周边无数国度么?搞得自己连个邻居都没了。

此番想借用我大唐朝廷,来为其背书,哪儿有那么容易?”

金券这个东西,他们也弄不明白,关键是这玩意儿的可控性太低。

若是大明大肆发行金券,岂不是用一些轻飘飘的纸就能买空大唐?

这可不是他们能够接受的。

“朕想不明白,为何我大唐之前也发行过金券,为何无人问津,反之大明的金券,众人都趋之若鹜?”李二皱眉问道。

一听他这么问,温彦博等人当即就哑口了。

这没法说,因为他们也搞不明白。

而这时,魏征却是站出来说道:“因为大明的金券,有着天下最大的几个商号联合为其背书。

而且,大明的金券可以在任何大明系的商号中通用,没有任何限制。

加之我大唐现在有无数商户,背靠着大明系的商户做生意,这金券,本就是为了给他们解决问题应运而生的。

而我大唐发行的金券呢?

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

他这话可算是说到点子上了,众人闻言,也都是陷入了沉默。

的确,大明的金券就是为了解决商贾的烦恼应运而生的。

说白了,出发点就是为了给商贾解决问题。

这自然能让那些商贾更加认同。

加之金券可以在所有大明系的商号中通用,无任何限制,这就使得那些商贾趋之若鹜了。

相反,大唐发行金券的目的就简单了,只是看重了其中的利益,并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谁会买账?

怎么的,弄回来供起来不成?

“这就是区别啊。”李二摇头道,“大明走的每一步,看似都天马行空一般,可实际上,他们每一步都走得极其沉稳。

从布局长明商号开始,大明系的商铺已经遍布整个天下,到了如今,纵使是我大唐各州各府,哪里没有长明系的影子?

不知不觉间,当初坐落在西市名不见经传的长明商号,俨然成了天下第一等的商号。

在这个环境之下,再推行金券,的确是事半功倍。”

有些道理就是如此,一通百通。

群臣闻言,也是纷纷点头。

的确是这么个理。

“户部。”良久,李二才说道,“其他的先不管,赶紧和王德全完成交接,然后直接将这批棉衣运送到前线去。

不管怎么说,有了这批棉衣,此番征伐高句丽,总归是又多了一成把握。”

高句丽那鬼地方,冷起来的时候,能把人冻死。

温彦博闻言,也是立马点头,不过随即他又说道:“陛下,要不将运送棉衣之事交给长明物流如何?

说来也怪,同样的路程,同样的货物,但长明物流的效率就是要比别人高,就算是比起我大唐朝廷而言,也是如此。”

这话他其实不该说的,可这是事实。

加之将此事交给长明物流,他户部反而能省下一大笔。

当然,更重要的则是,如此一来的话,这批棉衣能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前线。

抛开其他的不说,都省了交接一事。

李二闻言,也是无语,问道:“为何会如此?”

温彦博摇头,他不是不知道,在场的人都知道,但没有一个人敢说。

很明显一个道理,一个是为自己干活,一个是为公家干活,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吃公家饭当然要吃饱又吃好,吃自家的,呵呵……

“罢了罢了,就这样吧。”李二不耐烦地摆了摆手,此事也就算了了。

等众人都退下后,李二让人拿出了堪舆图,看着足以比肩大唐的大明,李二五味杂陈。

抛开其他的不说,单从所统治的土地而言,李承乾已经和他无二了。

可这才多少年啊?

他也只能感慨一句,李承乾的运气是真不错。

这些年,他可没少复盘李承乾的发家史。

可每次复盘,他都发现李承乾真就是时代的宠儿。

要不是慕容顺和慕容伏允父子有冲突,要不是西突厥的阿史那泥孰和阿史那咥力有矛盾,要不是苏毗和吐蕃水火不容,要不是契苾何力早就有心东归……

没有这么多要不是,李承乾哪儿有那么容易成事?

可偏偏,李承乾就刚好抓住了这所有的要不是……

片刻之后,李二摆了摆手,道:“拿下去吧,看着心烦。”

都说望子成龙!

屁!

这话放在李二身上就是鬼扯。

他的确是希望李承乾成才,但他绝不希望李承乾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超越他现有的成就。

就算你想强爷胜祖,等我死了行不?

李二无奈地摇了摇头。

“难道朕真的老了?”

……

宫外,温彦博一出宫便找上了王德全,简单的将事情讲述了一番后,王德全当即笑道:“既然温尚书信得过我长明物流,那今晚这批棉衣便会由我长明物流将其运往前线。”

对此,他其实也不算太过意外,都是小事儿。

长明物流干的就是这个。

温彦博感谢了一番后,随即从胸口拿出一块令牌,笑道:“这是我户部的令牌,一路上定可畅通无阻。”

接过了温彦博的令牌,王德全笑道:“温尚书有心了。”

其实有没有这令牌,他也无所谓。

毕竟,只要插上长明物流的旗子,至今还没几个人敢为难他们的。

没办法,这长明物流背后不单单有着远在日月山的大唐太子和公主,还有久居深宫的长孙皇后,普天之下,还真没几个不开眼的敢在这事儿上面整什么幺蛾子。

随即,两人各自离去。

王德全忙着去安排物流的事宜。

而温彦博则是去了房玄龄的公廨之中。

这会儿,房玄龄这里,可是坐着不少人,大家都在商议着大明的金券。

众人是议论纷纷,可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