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末钢铁大亨 / 章节正文阅读

1306、珍妮纺纱机开始推广二(2 / 4)

作品:《明末钢铁大亨

毕竟这么大规模的纺织厂,在此时的整个世界都是没有的。

工人就有七千多人。他们分别从事羊毛的采购、运输、清洗,分类,纺线等工作。还有六个专门的织布车间。一座呢绒车间。一座印染作坊。两个成衣车间。一个负责棉毛混纺的中低档成衣车间。一个呢绒成衣车间。

飞梭实际上是安装在滑槽里带有小轮的梭子,滑槽两端装上弹簧,使梭子可以极快地来回穿行。所以飞梭的发明使织布速度变快。飞梭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效率。

在历史上,1733年,机械工匠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

装上这种飞梭的织布机,不仅能织出更宽的布匹,而且使织布效率提高了一倍。接着,他的儿子罗伯特·凯伊又加以改进,使用起来更为方便。

由于织布效率提高,必须有8个至12个纺纱工纺出的纱线,才能够供应一个使用飞梭织布机的织工的需要。棉纱供不应求,当时就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纱荒情况。

有历史记录,1760年,曼彻斯特织布工人,每天要步行五六公里,从五六个纺纱工那里收集棉纱,才能供给自己一天内的织布之用。

如果一个织工想要多弄到一些棉纱,他就得用上衣或新丝带去贿赂纺纱工。

长时间的棉纱供不应求,使棉纱价格不断上涨,棉布工厂的厂主感到不能忍受。有些棉布工厂因缺纱而停产。

而杨凡提供给毛纺厂的织布设备,就是这种带有飞梭的织布机。

皇家出的是地皮和厂房、数十万亩的皇庄土地,用来种植杨凡提供种子的长绒棉。而勋贵们是出的资金。